原创 2016-12-14 佟掌柜 佟掌柜
首先向87岁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致敬。
电影讲述的是有着40多年飞行经验的Sully机长(汤姆汉克斯饰演)在一次飞行中遭遇鸟群撞击,双侧发动机损毁失去动力,危机时刻,他在35秒的时间内冷静判断、抉择,没有听从塔台指挥返航机场,而是凭借高超的专业技能安全迫降在哈德逊河面上,全体乘客和机组人员155人全部获救。
面对盛赞、光环,在他觉得应该会受公司表扬的时候,却和副机长一起接到了隔离调查的通知。因为国家运输安全局在例行的事故调查中发现,Sully机长有可能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将155名乘客至于危险当中。
接下来是漫长的调查期,有家不能回,出门就要被媒体围追堵截,Sully内心焦虑、不安,甚至也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错误的判断。他在脑子里一遍一遍假设返回机场的后果,结果都是中途坠机。
接下来,各种对他不利的调查证据摆在他面前,他如何面对这些质疑?
正式听证会那天,现场播放了飞行员模拟驾驶的视频,视频显示,飞机都能安全着陆返回机场。
已经恢复冷静和自信的萨利机长当场指出模拟驾驶的漏洞,即没有考虑到意外发生时飞行员的决策时间。人和机器最大的不同在于人对于环境能做出最有利的思考和选择。而机器只有给指令才能执行。面对紧急、复杂的空中意外,面对巨大灾难的来临,飞行员不可能在意外发生的一秒内就做出返航的判断,按照工作流程,还必须要完成塔台求助、启用应急设备,完成检查单、迫降准备等一系列规定动作。
35秒,做出迫降的决定,这足以显示出机长的专业、智慧、冷静。
35秒有多不容易?有记载显示美国历史上另外一起空难前,飞行员完成检查单用了30分钟,如果能再快点,一场空难或许可以避免。
在sully的要求下,增加了35秒的决策时间后再进行模拟,结果是无论选择哪个机场进行降落,都会中途坠毁。
事实证明sully采取的迫降是正确的。在调查中,调查人员考虑了方方面面的数据,却忽视了这个事件中的关键因素,那就是人的因素。
这就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如果timing不对,人不对,也会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
技术再好制度再完美,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
对于这部取材真人真事的电影,很多影评都给出了不同解读,有的解释为“反英雄主义”的一股清流,有的解释为911后,美国人民对于强硬的国家舵手的期待。
总之,这不是一部典型意义上的空难片。也没有极力宣扬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给予了机长这个人物更加丰富、多层次的精神内涵。
再者,社会对于英雄主义的态度越来越多元化。今天是正剧,明天就可能剧情反转,这这个信息极度交互的年代,媒体触角无处不在。
如何正确处理和公众的关系、媒体的关系、也是所有公众人物需要上的一堂必修课。
sully尽管坚信自己做出的正确的决定,但是在面对媒体质疑,还是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接受采访时的流汗、肢体语言的不自然,都说明在舆论机器面前个体的困顿。
其实,抛开那些专业的视角和解构,这部片子也给大家奉献了一部“”职人法则”。职业精神是老机长sully至始至终所坚持的,他没有什么伟大的信念,他只是想做好开飞机这件事。他说起最引以为豪的事是,安全运送乘客100多万名。
自信、专业、决策
对于飞了40多年的一个老机长,每次坐进驾驶舱,都会严格遵循工作守则。将那些重复上万次的规定动作再重复一遍。
决定迫降哈德逊河时,征求副机长意见,但是行使快速决策的权力。
疏散完乘客后亲自检查机舱,最后一个走出舱门。
在迫降成功后,市长说要见他,他说,我现在没有时间见他我还有工作要做。
当自己无法在混乱现场清点完人数时,将此事委托给值得信任的人。
在国家运输安全局提出对他的调查后,尽管有一度的焦虑不安和自我怀疑,但始终还是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这份自信让他冷静回来寻找调查中的漏洞,还自己清白。
协作、信任、顾全大局
sully和副机长的默契协作,是迫降成功的关键。
执行飞行任务时,互相信任将各自生命交托对方。
迫降后,乘务人员、救援船、救援飞机、潜水员之间的紧密协作,帮乘客安全有序撤离,避免二次伤害。
被隔离调查时,互相给予安慰,没有猜疑,一起面对。
优秀的职人既有单打独斗的专业能力,也有团结协作的大局意识。
还有,他必然不是个夸夸其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