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10年的人,都有多少存款?》这是我前些天偶然看到的文章。起因是中国青年报面向各地的大学生发起了一项就业调查,统计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认为,自己毕业10年内,能够达到年薪百万。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的,与毕业10年人的对话,他们的年薪如何,又是否做成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故事里的一个个主人公,或找寻到生活的方向,又或是步入人生新的阶段,看着他们努力变得更好的经历,我也开始憧憬,却又陷入新的迷茫。
毕业工作后的第4年,焦虑总来得有些莫名其妙。就像毕业前夕担心性格慢热的自己究竟能否顺利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现在则会想,未来我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能做什么样的事情,会过一种怎样的生活?
这些问题出现在脑海中的频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人的询问而逐渐增多。对于身边那些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同龄人,我总是很羡慕与崇拜,因为他们的努力有着清晰而明确的方向,而回过头看自己一路的选择,似乎总是在追随着他人的脚步。读书期间,看到身边的人在兼职,我也开始投递简历;看到大家在考相关证书,我也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地进行备考。然而,这些略带盲目地跟从,似乎并没有让我获得实质性的收获。技能的巅峰期或许就在考试的那几个小时,证书拿到后,很少使用,有些知识便迅速地遗忘了,而我依然对于”喜欢什么“这件事情,没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后来工作后,有机会接触到不少的学生家长,看着他们在各自的中年阶段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财务自由的同时也为子女创造了很好的生活条件。我便开始想象自己如果到了他们的年纪,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但脑中总是一片空白,连模糊的影像都没有。
有些安慰的是,与朋友聊天时,发现她们或多或少地也有着同样的困惑。虽然很难解释这种情绪,但当你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时,还是会感到宽慰,或许迷茫是正常的表现呢?而如何缓解这一焦虑,我还在尝试。也许就像杨绛先生给一名抱怨生活中有太多不如意的年轻人的回信中提到的那句,“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试着去做些什么将生活填满,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总是想这想那了吧!
不过,幸运的是,此时将这些文字敲下来的时候,我的焦虑好像随之减轻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