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奥野宣之
至今为止,你读过那么多书,到底记住了多少内容呢?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会想不起具体内容也情有可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只“读过”,还把读过的书记在脑子里呢?本书介绍的是把读书相关信息(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记入同一本笔记,通过做笔记吸取书中营养的读书方法,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并得心应手地运用。
比较喜欢书中介绍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记录方式,摘抄部分用“○”表示,而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感想和补充说明则标上“☆”,以此作为区分,交替标在每个段落前。
本书将读书分为以下五个阶段,把读书相关信息记入同一本笔记,在一本写什么都可以的笔记本里,增加关于读书的记录,这样做的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一元化”,可以理解为只要在这里找,就一定能找到;在这里找不到的话,那就是没有。
○选书—收集日常生活中所有与书相关的信息,记录想读和需要读的书,这样做可以减少与内容乏味、自己不感兴趣的书的接触,提高选书的“命中率”。
○购书—根据自己的需要,检查书籍本身是不是像笔记里写的那样值得购买。购书清单信息:①书名②作者名③出版社名
☆没有专门做过选书和购书清单,只是在平时看书中的介绍、朋友(读书群)推荐等,在网站搜索书评后加入购物车,日后网站做优惠活动时凑单购买。
○读书—在读的过程中,做好写读书笔记的准备。将重要的部分按一下等级提炼出来:“让我颇有感触的部分”“纠结要不要做记号的部分”“做了记号的部分”“要摘抄到笔记里的段落”等。
☆平时的习惯是自己的书,直接在书上划线,有些也会在空白处直接写当时的感受。对于从图书馆借的书,仅仅是做到这本书我看过了,没有记录。
○记录—制作读书笔记,记录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感动或思考,铭记这次读书体验,留下与书交流过的证据。
☆偶尔写过读后感,多为摘抄及借鉴网络评论,自己的思考欠缺。
○活用—通过再次浏览读书笔记,在检索和参考的过程中帮助自己获得智慧、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制作笔记时要注意方便日后重读。
☆参加过一次王芙蓉老师的国学公益课程,记得老师当时分享的是阳明心学,说到知行合一为真知,知行不合一为未知。活用是将读书笔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必要过程,即使做再多的读书笔记,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 利用这种普通笔记本,就可以实现这几个不普通的目标:
①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地读,而是带有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地去读。
②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③深入理解书中的要点和思想,并随时拿来参考。
☆ 想想这一年来,我骄傲的认为自己每天通过喜马拉雅录音频读书录音,虽说是有记录能证明自己读了几本书,有时也会把自己读的书再反复听,主动性是有的,但是目标并不明确,难道仅仅是证明自己读过这本书了?更谈不上消化书中信息并深入理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了。
○笔记使用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随想笔记:记下平时的感悟,这与日后的选书息息相关。
购书清单:找到真正想读的书。这份清单是用来在书店“指名”购书的。
各种报道的剪报:尽情收录感兴趣的内容。
读书笔记:将读后感转变成文字保存下来。
☆我曾经狭隘的认为,看完一本书写篇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却不想作者的一本笔记本里会记录这么多东西。仔细想想,随想笔记真的能帮助回忆很多创意及灵感,当时如果没有记下来,之后也许会怎么想都想不起来。
书中说到能否得心应手地做好读书笔记,进而熟练地参考记录过的笔记,必须以“能坚持下去”为先,即使是简单的“一句话读书笔记”,也必须坚持下去。
○当你决定以写读书笔记为前提去买书、读书的时候,对读书的认识也会发生巨大的转变。人们经常说“你为别人讲解书的内容是,才会真正理解它”,把读书笔记作为目标去读书,得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且亲手写文章的好处比口头叙述要多。
☆让我想起之前参加易效能课程时,叶老师说“最好的学习就是教会别人”,如果想要去教会别人,首先自己得真正理解,并且在教会别人之前,自己必须要做充分的准备,另外在教会别人的过程中有时也会新的收获。以写读书笔记为前提的读书,确实让读书更有目的性,积极主动做出更多的思考。
○读书笔记到底怎样才能做到既简略又全面呢?
为了写出精炼而深刻的读书笔记,你应该在读完一本书以后认真回想需要摘抄哪一页哪一行,思考怎样撰写读书笔记,然后严格地筛选需要摘抄的内容,尽量提炼自己的感想,争取用最短的语句表达深刻的含义。
○为了更有效率地写读书笔记,应该边读书边提前做好写笔记的准备,这样就可以避免在读过后记不起精华在哪个部分。
那么应该怎样做记号呢?我建议实施如下“筛选程序”分阶段把最重要的内容筛选出来:
①通读,一边阅读,一边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②重读,读完一遍之后,再把折角的几页重新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很好,就把那一页另一个角也折起来。分阶段把最重要的内容筛选出来。
③标记,在重新读一遍这起上下角的几页,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接下来,再读一遍③中的内容,把最后还是无法舍弃的内容抄在读书笔记上就可以了。
☆虽然这种标记方式确实能增加对重要内容的记忆,但是这样做标记仅适合自由书籍,图书馆借阅的书籍肯定不适用。对于书中介绍的“通读、重读、标记”书签,我觉得比较适用借阅来的图书。
○如果需要写读书笔记的书积攒了好几本,该怎么办呢?
写读书笔记时不要在意这本书已经被放置了半年,而要更加关注那些依旧魅力不减的内容,摘抄、复印那些你仍然觉得很棒的文章,写上过了半年以后你又想到的事。为了不积攒太多未做读书笔记的书,还是规定自己每周做一次读书笔记比较好。
☆对于刚开始实践读书笔记读书法的我,计划每本书读完后按照“葱鲔火锅式”坚持做一次读书笔记,没有采用手写的方式,而是文档形式记录保存电子版。后期尽量按照书中建议的每周一篇把之前看过的书做一次读书笔记。
○只有在读完书后对书中内容做出反应,进行主动思考,才能真正掌握这本书的内容。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
○为了更好地消化书中内容,我们需要重读读书笔记。每重读一次,每增添一条评论,都是加深理解、开放新视野的好机会。怎样重读阅读才能让人更容易坚持呢?
建议选择一个固定的场景进行重读。首先,在自己的生活圈里选择一个“重读笔记时间”,睡前或是洗完澡以后都可以。还有在出差途中乘坐飞机或火车时,读书看报期间感到疲劳时,甚至是闲得无聊时,都可以拿出笔记重读一遍。总之,要为重读笔记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并把重读时间也安排好,量化重读频率,把重读计划写在日历或笔记本里。到了预定的那一天,不管发生了什么,你都要求自己吧读书笔记打开。
○如果把读书过程比喻成做菜,那么“购书清单”就是购买食材,“写读书笔记”就是洗菜切菜,接下来“通过读书笔记进行思想输出”就是开火炒菜了。
☆比喻很形象,下次推荐吃货儿子读书就用这个比喻。
○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在《创意的生产》一书中说,“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筑山节医生把这句话诠释的更加清楚:“儿时的体验、父母和老师的教导、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我提高时获取的信息、最近读过的书里写的东西、朋友说过的话、工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学到的知识……这些五花八门的信息再加上临时集中收集的信息,能组合出别人意想不到的独特创意。”(《大脑与心情的整理术》/NHK出版)
○为了更容易找到想看的读书笔记,还可以在笔记本上做记号,来表示某书的读书笔记就在这里。
☆这是电子文档格式的读书笔记做不到的。
○我还会把电影票根贴在封面上,这样就会知道要找的电影观后感就在那本书里,十分方便。
☆这点让我突然想到应该给儿子买一本存放火车票、景点门票的相册。
○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19个技巧
1、不依赖网络,多用参考书
2、多读百科全书
3、通过订阅来提醒自己
4、书店里不只有新书旧书,还会有意外发现
5、由浅入深吃透难懂图书
6、把书堆成山,读书不再难
7、把名著放在枕边,读名著的窍门只有一个,“等这本书变得有趣的那一天在读”。
8、常带三本书同时阅读
9、在家里的每个角落放满书
10、去掉外封,让读书变得轻松
11、杂志要边撕边读
12、不能小看的有声学问
13、准备一支你想珍藏的钢笔
14、名言要贴在显眼处
15、读后感从摘抄开始
16、用复印机让读书更方便
17、用“独创版权页”记录数的履历
18、书与笔记交叉使用
19、书架是读书生活的基地
总结来说,作者通过把读书生活分成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可以通过笔记本来记录,个人吸收最多的还是要通过坚持写读书笔记,并多次重读读书笔记获得新灵感,把书中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并实际活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