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更深层出发


有位书友加我微信,说看到我在看育儿书籍。想问问我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

我把从思维模式里学到的原理知识分享给他。请他首先多观察。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孩子的行为,然后多问自己为什么?想想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会不会跟大人的引导和示范有关?同时我们对孩子的观察要基于两个最根本的本质:孩子所有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如果他们做“错”了事情,就是他们不懂得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来获得他们想要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大人就要给他正确的引导和示范。

当然教育孩子是一个复杂体系。并不能靠简单的三言两语就可以做好的。



我这两天看《童年的秘密》,结合思维模型的思考。觉得观察和探究事物的真相太重要了。

以发生在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身上的事情为例:

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进门就把自己的伞放在桌子上。很快,这个孩子就变得焦虑不安起来。很明显,她是凝视这把伞后开始哭的。大人以为她想得到这把伞,就把伞拿到她面前。没想到她却把伞推开,继续大哭。伞又被放回桌子上。大人把她抱过去桌子边靠近伞,她仍然哭泣,并开始挣扎。众人不得其解。这时孩子的母亲拿起伞,把它放到阳台上去。孩子马上就不哭,平静下来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孩子的妈妈懂得一些儿童早期心理征兆的知识。知道孩子刚才焦虑不安的原因是因为那把伞放错了地方。这严重违反了这个孩子需要记住的东西摆放的通常位置。也就是孩子秩序的敏感期。

我在上亲子加油站的课时,也有学员分享自己的孩子有时“无缘无故”就大哭,怎么哄,怎么劝都没用。也许上面这个故事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养育孩子,教育孩子,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表面现象只是冰山一角。哪怕是刚出生的婴儿,都有自己的心理活动。我们成人认为的“无缘无故”,只是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罢了。

所以必须要学习,了解孩子表面现象下面的动机和需求。知晓孩子心理和发展的本质,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比如孩子的“发脾气”“任性”。其实孩子“发脾气”是孩子内心遇到了障碍,他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心理紧张的一种状态。孩子的心灵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大声疾呼,寻求对它的保护。

而如果我们成人不懂孩子的世界和心理,就会认为他们无理取闹和任性。批评训斥甚至惩罚他们。这是多么不应该的事情。会导致多严重的后果:童年的伤害往往伴随人的一生!

书中说“成人必须为精神的胚胎提供一种适宜的环境就像为肉体的胚胎在母亲的子宫里提供一种适宜的环境一样”。

学,然后知不足!

每位父母多学习一点,每个孩子就多身心健康一点,每个家庭就多幸福和谐一点,祖国未来就强大无量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