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作为国家的根本,是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基层党建关系重大、牵动全局,作为基层组织,必须重视党的建设,经常讨论和检查党的宣传工作、教育工作、组织工作、纪律检查工作、群众工作、统一战线工作等,注意研究党内外的思想政治状况。现阶段基层党建工作看似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实则井然有序、一目了然,由于研究对象较大,本文只选取调研对象作为讨论内容,主要对选取对象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应对措施作出相应的思考。
一、主要做法
深化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奠安乡以“组织工作落实年”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提质增效年”为抓手,深入开展“一抓两整”示范创建,积极培育创建抓党建促乡村全面振兴样板村党组织。一是牢牢把握和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以党章为根本遵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升党内生活质量,发挥支部组织功能,激发支部整体活力,坚决执行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并不断创新组织生活方式,努力提高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二是深化农村党员服务群众“挂联诺”机制。以网格党小组为单位,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中心工作需要,深化党员联系帮扶、承诺践诺,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积极总结提炼典型做法,形成“一乡一亮点、一村一特色”品牌创建清单,积极打造奠安乡“梦想有约大家谈”亮点品牌,引导党员群众知党恩、感党恩、跟党走。
抓好支部书记这个“关键少数”。奠安乡持续强化“领头雁”工程建设,以深入实施“源泉工程”为纽带 ,不断强化村“两委”班子力量,多措并举锻造一支靠得住、信得过、顶得上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按照“四有”标准,紧盯年龄、学历、性别等结构,通过“三推两考两定一备案”程序要求,培育确定后备干部22名。二是结对帮带,实施导师帮带制,建立帮带关系,由“老资历”帮带新干部和后备干部,传授经验,指导开展工作。三是严格管理考核,严格落实村干部和后备干部季考核、年考评机制,倒逼干部履行职责,确保基层干部能出能进、能上能下。
处理好党建和业务的关系。奠安乡始终坚持树立融合发展理念,做到“三个不忘”:在思考谋划业务工作时不忘联系党建工作实际;在推进重点工作时不忘联系党建工作的政治保障作用;在遇到紧急任务时不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把中心工作的“热点”“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切入点,精心设计并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创新活动载体,紧贴中心工作“见缝插针”“有机嵌入”,确保党建工作自始至终贯穿到中心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一是特色产业提档升级。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奠安乡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注重发挥好自身比较优势,将全乡产业发展扎实建立在自身有利条件的基础之上。紧盯“保粮增产”目标任务,种植地膜玉米2000亩,马铃薯、小杂粮、小麦分别1000亩;紧盯“10”“30”“50”模式,新建马坪村500头规模肉牛养殖场,力争全乡肉牛养殖实现5000头;改造提升旧街500箱中蜂养殖基地,实现全乡中蜂养殖3000箱;发展张田、梁堡600亩设施农业;探索发展林下菌菇和林下中药材产业,全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二是集体经济初显活力。奠安乡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优势凸显,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发展活力加速释放,全乡村集体经济合作社5家,股份经济合作社2家,以发展张田、景林村2个收入百万村为目标,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以设施农业,肉牛、中蜂、肉兔养殖,农机服务,土地流转等为主导产业,多途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辐射带动全乡203户农户发展种养业。三是基层治理安定有序。奠安乡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乡村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坚持把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作为主攻方向,把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作为根本目的,严格落实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四议两公开”,紧盯“四美”乡村目标,紧抓“六大提升行动”,进一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推动移风易俗,发挥“125”“411”机制及“1+1+3”功能型党支部作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走出一条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共建共治共享相统一的乡村治理新路子。
努力营造优良政治生态。一是开展常态化警示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持续深化以案促教、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廉洁自律作为思想境界、职责要求,时刻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以自身模范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二是继续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深入整治民生领域的“微腐败”、放纵包庇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妨碍惠民政策落实的“绊脚石”,确保党的基层组织坚强有力、全面过硬。
二、存在问题
一是基层党建工作的负担过重,由于承担了上级下达的各种任务,但同时办公经费不足、物资缺乏、责任重大、事情繁杂、力量薄弱而且权力受限,造成严重超标的劳动,基层工作人员往往疲于应付,上级哪个部门要求严格就赶紧完成哪个任务,真正遇到事情又相互推诿。二是衍生的各类机构臃肿、人员冗杂,甚至一人身兼数职,降低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信息的准确性,运转不灵活,从而增加了基层治理的成本,降低了工作的效率。三是村级干部队伍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并且理论水平不够,思维方式陈旧,治理方式单一。而且对相关的政策理解不够到位,无法及时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一些基层乡镇干部也常常在工作中存在惰性,在思想上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进而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流失情况,基层留不住人才的问题日益严重。四是群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基层治理及党建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建强组织、团结群众,而人民群众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当前的现状是大多数群众对于政府部门或者社会组织机构依赖性太强,认为党建工作与自己关系不大,基层党组织组织的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主体参与意识,也缺乏对社会治理的认可。
三、应对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首先,理顺权力关系,完善组织体系。一是健全基层政府参与共治工作和党建领导体制。政府是基层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主体,在众多主体中起示范、带头作用,在制度改变和机制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开展工作。同时,要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乡党委是基层的领导机关,要坚持基层党组织在村级事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协调好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关系;二是注重村委会建设。村委会注重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各种服务平台,为村民共同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便利。同时,要建立高效及时的舆情响应机制,倾听村民心声,回应村民诉求。遇到涉及全体村民重大利益的事情或者涉及到全体村民的重大决策时,可以通过召开两委联席会议进行协商形成初步方案,然后交由村民代表大会或者村民会议决定;三是理顺其他社会组织与政府和人民的相互促进关系。实现政府—村—社会组织—村民多元主体协作的全新共治模式,组建成一个高效率、有组织和协调平衡发展的多元治理的主体关系,从而驱动基层治理的良性发展,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提高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创新公众广泛参与共同治理的机制随着村民自治尤其是村委会差额选举的实行,村委会授权主体由“乡政”转向村民,普通村民政治参与和内容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参与与否与参与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乡村治理的效果。普通村民主要通过参与、互助、合作进行共同治理。首先,村民必须对集体有认同感和责任感,认识到自己是共同自我治理的一员,能够感受到集体的发展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其次,村民还要具备参与村务的能力,要懂得通过合法途径监督干部行为,维护自身利益。基层治理本质上就是要村民和各种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基层事务管理,共同推动社区建设,共享治理成果。
最后,广泛听取社情民意。要坚持以“为民利民惠民”为准则,科学制定治理手段,推动人性化执法监督,倾听群众呼声,群众不认可的坚决不做,群众呼吁的加快落实,提高包容度和管理精细化水平,让乡村更有“生活气”,同时,也要加大社会治理宣传,凝聚全社会治理力量,通过有效讲解,争取更多群众的支持,让更多群众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让社会治理真正为了群众,依靠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