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我

    今天和阿喵聊起,小时候看画册看图书,被书中的糖果屋,蛋糕房,巧克力丛林诱惑,生出诸多向往。然而当我真的接触现实生活,才发现它们只存在于故事和想象。实际的糖果做不成屋子只会融化,蛋糕会坏会塌不可能当床来睡,森林中只有巧克力色的木头从来不会有巧克力。就连平时吃的水果也没有图片上的娇艳诱人,动物园里的动物又丑又臭,距画册上的形象万里之遥。

    我说是不是这样的孩子更容易生出幻灭之感,从而对现实丧失好奇心,对真实的生活丧失探寻的欲望和乐趣,更容易沉浸在虚妄的图书之中自得其乐,从而形成与外界淡淡的疏离与透明般的隔离感。

      她给了我长久以来疑惑的一种解答,为我展现出另一番天地。她说,我们从小到大的选择造就了我们的所谓命运,不是命运选择了我们。在我们翻开图书看到什么之后,就有一种选择诞生了。是我们选择了怎么看待图书与现实之间的不同,怎么对待这种落差,从而选择了怎样的生活怎样的思考。这些下意识的选择。一步一步地将我们归结到一条路上,一条必经之路,即我们所说的命运之上。我们的成长不是刻意教化起的作用,或者说它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我们的成长其实更是一种自我选择,自我教化。我选择成为怎样的人或者我终于成为我自己。

    我想她说服了我。

    梵高似乎只能走上绘画的道路,无论家庭,父母给了他什么样的教育和寄予何等的期望。而《月亮与六便士》的原形高更也一样,终有一天会放弃一切奔向他的理想,成为他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

    我们也是如此。那些焦虑,纠结,不安,痛苦,都是因为对自己失望,对不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所付出的代价。我们一生都在搏斗,现实的失望与期待中的成功之间的无比巨大的落差让我们一生不得安宁。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愿望永远不可能件件成真,所以我们一生都在做的事情就是在安慰自己,说服自己接受现实,接受无法完成,无法做到,接受搞砸了,出错了。接受我们力所不及,事与愿违。接受不完美不到达不幸福。接受生命就是一个过程,接受死亡是不变的终点。接受我们存在又消失不留痕迹。接受我就是我,只能是我。寻求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寻找一种得失之间的自洽。

    我可能找不到生命的终极意义,但我知道今天的意义。我可能不会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但我已经为此付出努力。我想,我可能不会成为更好的自己了,我已经尽我所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