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仍然在警醒着吾辈青年,每每想到这句话,广大中华同胞浴血抗日、抛头颅洒热血的场景都不断浮现在我们的眼前。2024年8月6日青岛农业大学“锌”火相传小小化学家——“硅”心同行赴德州实践服务团来到了冀鲁边区纪念园,开展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实践活动,旨在传承红色基因,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在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内,队员们驻足凝视着陈列的珍贵文物、照片和资料,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刻感受到了先辈们为国家和人民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认真聆听着讲解员讲述的每一个故事,被革命先烈的坚定信念和英勇事迹所感动。
图为志愿者在纪念馆内给队员们讲解抗战故事。张开岩 供图
随后,实践服务团来到了纪念碑前,举行了庄严的默哀仪式。队员们整齐列队,低头默哀,向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先烈们表达深切的缅怀和敬意。在这寂静的时刻,队员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先烈的感激之情,他们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巾帼何须让须眉,英姿飒爽立天地”女同胞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投身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中。她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保卫家园、捍卫民族尊严贡献着一切。在抗日根据地,她们是坚强的战士,是无私的奉献者,是温暖的守护者。常大娘本名刘相会,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农家妇女。“七七”事变后,她深明大义,携全家毅然投身于抗日斗争。白天,她为八路军放哨送信,悉心照料伤病员的饮食起居;晚上,她与丈夫带领家人彻夜挖地道,双手即使流血也不停歇。历经两年的艰苦努力,总长60米、最多可容纳100多人的地道终于挖成。从此,常大娘家的地道成为了冀鲁边三地委和靖远县委的机关驻地,成为边区抗战的“大本营”和“指挥部”。在抗战期间,经她掩护的同志、在她家养伤的干部战士达400余人,无一暴露,在她家保存的文件也无一丢失。1972年,81岁高龄的常大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躺在病床上举起右拳,庄严宣誓。1974年11月27日,常大娘与世长辞,终年83岁。 队员们在常大娘之家仔细参观,每一件展品、每一张照片都让他们对常大娘的英勇事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被常大娘的精神深深感动,深刻体会到了冀鲁边军民“敢为人先、大爱为国、不屈不挠、团结奉献”的抗战品格,这种精神将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青岛农业大学“锌”火相传小小化学家——“硅”心同行赴德州实践服务团的这次实践活动,不仅让队员们在实践中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更重要的是,队员们将红色基因融入到了自己的血液中,成为了红色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未来,队员们将继续发扬冀鲁边革命精神,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队员们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社会责任的行列中来,共同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