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讨论中,我们已经详细了解了蛋白质修饰中的功能团添加🔍。接下来,本文将深入探讨蛋白质标签添加领域中的两个关键类型:泛素化和SUMO化。
我们将详细解释这两种修饰的定义、它们在生物体内的添加过程,以及它们在细胞功能中的具体作用和实例。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修饰如何在细胞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
01 蛋白质标签添加含义
蛋白质标签添加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四大类型之一,涉及多种修饰方式,这些方式通过将小蛋白标签共价连接到目标蛋白质上,从而改变其功能。其中,泛素化和SUMO化是两种极为著名的蛋白质标签添加修饰类型。
02 泛素化
2.1 泛素化定义
泛素化涉及将小蛋白泛素(ubiquitin)附加到靶蛋白质的赖氨酸残基上,或者在某些情况下,附加到蛋白质的N-末端。这种修饰对蛋白质的稳定性、降解、细胞定位以及功能都有重要影响。泛素化可以是单泛素化(一个泛素分子被添加)或多泛素化(多个泛素分子被添加形成链)。
2.2 泛素化过程
泛素化修饰涉及泛素激活酶E1、泛素结合酶E2和泛素连接酶E3的一系列反应。
泛素与E1连接活化
在ATP供能的情况下,酶E1粘附在泛素分子尾部的Cys残基上,激活泛素。这个步骤需要以ATP作为能量,最终形成一个泛素和泛素活化酶E1之间的硫酯键。
泛素与E2结合
E1将活化后的泛素通过交酯化过程交给泛素结合酶E2。
泛素通过E3与目标蛋白连接
泛素连接酶E3将结合E2的泛素连接到目标蛋白上。当目标蛋白上已经存在泛素时,E3酶仍然参与后续泛素分子的添加,形成多泛素链。E3酶的外形就像一个夹子,靶蛋白连接在中间的空隙内。酶的左侧结构域决定靶蛋白的特异性识别,右侧结构域定位E2酶以转移泛素分子。
2.3 具体实例
p53是一种重要的肿瘤抑制蛋白,其稳定性和活性受到严格调控。泛素化在p53的调控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p53的泛素化与转录抑制和出核
p53的泛素化与p53介导的转录抑制和p53出核是相关的。当p53被泛素化修饰后,其转录活性可能会受到抑制,并且p53可能会被从细胞核输出到细胞质中。
p53的多泛素化与失稳
p53的多泛素化与其失稳是相关的。多泛素化修饰通常会导致p53被蛋白酶体降解,从而降低其细胞内水平。
Mdm2介导的p53 C端泛素化
Mdm2是一种含RING指结构域的蛋白,可以发挥E3泛素-蛋白连接酶活性。Mdm2能够介导p53的C端泛素化,这对于p53的出核是必不可少的。
p53-泛素融合蛋白的定位
p53-泛素融合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中,这提示泛素化可能会引起蛋白的NES(nuclear export sequence)序列暴露出来,继而被CRM1(一种核输出调控因子)识别并从细胞核输出到细胞质中。
03 SUMO化
3.1 SUMO化定义
SUMO化(小泛素样修饰物化)涉及将小泛素样修饰物(SUMO)附加到蛋白质的特定赖氨酸残基上。SUMO是一类小蛋白,它们与泛素相似但结构和功能上有所不同。SUMO化在调控蛋白质的稳定性、亚细胞定位、转录调控和DNA损伤响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2 SUMO化过程
SUMO化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与泛素化类似,涉及三个主要步骤和相关酶类,E3酶在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SUMO化的特异性和靶标选择。
SUMO激活酶(E1)
在ATP水解提供能量的前提下,腺苷化的SUMO与E1活化酶(SAE1/SAE2)的半胱氨酸残基相连,形成高能硫脂键,从而被激活。
SUMO结合酶(E2)
激活的SUMO从E1传递到E2结合酶(Ubc9),与Ubc9位点半胱氨酸93位残基相连,形成SUMO-E2中间体。
SUMO连接酶(E3)
在E3连接酶的作用下,SUMO的甘氨酸与底物的赖氨酸侧链结合,形成异肽键,从而完成SUMO化修饰。
3.2 具体例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是一种重要的受体酪氨酸激酶,在血管生成和肿瘤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VEGFR2的SUMO化是一个具体的例子,展示了SUMO化如何影响蛋白质的功能和定位。
实验设置
研究人员使用野生型内皮细胞(WT EC)和表达KDR-SUMO1的内皮细胞进行实验。在KDR-SUMO1细胞中,VEGFR2被SUMO1修饰。
观察结果
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研究人员发现VEGFR2在KDR-SUMO1细胞中的定位发生了变化。与WT EC相比,VEGFR2在KDR-SUMO1细胞中显示出更强的胞浆分布,特别是在高尔基体周围的积累。
功能影响
VEGFR2的SUMO化促进了其在高尔基体的积累,这可能影响蛋白质的运输和功能,如其在细胞信号传导中的角色。这种改变在药物靶向和治疗策略的研究中具有潜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