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配着对联的是一幅励志画“燃藜图”,这画和对联一个教人向学,一个教人处事,在我们“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闲人”贾宝玉看来是俗不可耐的事物,所以一看到这两样,就像孙悟空遇到了紧箍咒一样,立刻大叫头痛夺路而逃了。有人说凭此就可见曹雪芹是反对这些教育理念的,其实不然。因为如果通篇去看《红楼梦》,就会得出曹雪芹真正的态度,他实际并不反对这种教育的价值观,更用一直逃避这种价值观的贾宝玉的结局昭示了这个观点。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作为贾家后辈之中唯一的希望,可是始终不能领悟为人处事的道理,甚至避学问如蛇蝎,只知风花雪月,不思进取,直到贾家的大厦完全倾覆才得开悟,然后为时已晚,既不能掌握自己和家族的命运,也无力改变大观园的“清净女儿们”的悲剧,只能去面对凄惨的人生了。古往今来所有伟大的先贤所追求的无一不是洞明世事的智慧,而有了洞明世事的智慧后才能明明白白的做人。他们把“人”做好了,总结出了最好的做人处事的道理,便成为了一代圣贤。不过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可是真要想把人做明白是很难的。就像《红楼梦》里的这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还会被很多人批判,比如身份极其神秘的脂砚斋就认为“此联极俗”,大概是觉得这个对联就是让人偷奸耍滑,让人圆滑世故谋取自身利益,所以实在是俗不可耐。但是我觉得,脂砚斋的观点就像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庸”之道就是老好人之道,让人不好不坏、不上不下、和稀泥搅混水混日子的方法,和现在讲究的锐意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背道而驰,是地地道道的“封建糟粕”一样,其实都是存在巨大认识偏差和误解的。
这里指的“人情练达”并不是和稀泥,而是洞察世事之后选择的最好的处事方法,我们没理由讨厌一个把事情办得滴水不漏,并且让大家都满意的人,却喜欢把事情搞得一团糟,把人得罪个遍的傻瓜吧?脂砚斋其人是谁,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什么关系,迄今未形成一致看法。红学界主要有四种说法:一、作者说;二、妻子说;三、叔父说;四、堂兄弟说。对于前两种说法尤其是第一种“作者说”,我是不大相信的,因为在我看来,“脂评”和作者的眼光境界差距不是一点点大,因此脂砚斋对原著的思想有很多误解也就不足为奇了。鼎鼎大名的全真教丘处机真人,就是一位“人情练达”的好手,当初蒙古铁骑踏遍中原大陆,无数民众惨死,以丘处机的个人之力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抗整个蒙古帝国的,就算是刺杀成吉思汗也不是他一位74 岁老人能做到的事情,所以他并没有选择看似轰轰烈烈的“荆轲刺秦王”的方法去毫无意义地刺杀成吉思汗以博取身后的万古留名,而是巧妙的利用成吉思汗追求长生的心态对其进行了很好的劝谏。当时成吉思汗听说丘处机有长生不老的方法,便请丘处机去会面。这时候丘处机以74 岁高龄,奔波35000 里到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他对成吉思汗说:“世界上只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短命之人皆因不懂卫生之道。而卫生之道以清心寡欲为要,即一要清除杂念,二要减少私欲,三要保持心地宁静。”拐弯抹角地去劝说成吉思汗要清心寡欲,减少杀戮才能达到长寿的目的。结果成吉思汗真的被他劝服了,在后面的攻城战中少杀了很多人。还有一次,刘仲禄想为成吉思汗在民间大肆搜罗挑选美女,丘处机并没有大力反对,只是说 “春秋时期齐景公为了削弱鲁国,派人挑选美女80 人送给鲁定公。定公与国相季氏朝欢暮乐,朝政日衰,孔子为此指责定公:君相沉溺于声色,国家何以图强?”成吉思汗知道这件事后觉得贪图享乐不是一个英明的帝王应该做的事情,于是就不再挑选美女进宫了。如果当初丘处机见到成吉思汗后为了出气而大骂了一顿,那结果不仅是他自己要被砍头,成吉思汗还可能把怒气撒到更多平民身上,造成更大杀戮,也许丘处机自己可以博得一个威武不能屈的美名,但是却要带着千万的无辜百姓一起陪葬。丘处机没有做那样的傻瓜,而是用委婉的方法劝服了成吉思汗减少了杀戮,这才是真正的“人情练达”。所以后来清朝乾隆帝为丘处机题词:“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