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同事去听学校组织的教育讲座,回来后我们聊天讨论,居然其中有一点让我莫名的高度认同,就是关于有效沟通的形式。
为什么突然想到这个呢?因为今天看了朋友的一篇文章,非常好看,情节紧凑,从头到尾都特别吸引人,他问我怎么样,我发信息说:“挺好看,这次内容清楚明白。”他回我:“语气有点勉强。”
我一愣,我的表达能力这么差吗?赶紧回去看我发的信息,又仔细咂巴了一下,从某种角度看,确实“语气有点勉强”,而事实上我回信息的时候是觉得他写的内容非常棒,想法是非常笃定的。
这样我俩之间的沟通就出现了分歧,我埋怨他这人太复杂,同时也承认自己的评论有些语焉不详,为澄清误会,我又重新发表了一次我的看法。
所以沟通方式的第一点就是信件交流。很多家长或者孩子愿意用信件、留纸条或者手机短信的方式跟彼此沟通,尤其是重要事件,他们觉得对话的方式会给彼此带来尴尬,更容易被当面拒绝,所以更倾向于用文字来表达。
这种表达方式的成功几率在40%,概率属于非常低的,因为一般人的文字都不带感情,只能表达意思,表达不出人的情感。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很多时候读的人还会会错写文字人的意思,就像我和我的朋友都是每天写文的人,虽然不算作家,好歹也算愿意表达的,都会出现意思分歧,何况家长和孩子。
同一句话语气不同会表达出完全不同的意思,文字表达就有可能读错语气,造成误会,同时还会出现意思不明无法解释的状况,胡乱猜测更会降低沟通的成功率。所以紧要事情沟通的方式不建议用文字。我曾经写过一篇站在孩子的角度,里面就是讲的孩子给妈妈留了个字条,结果闹出了大矛盾。
第二种是当面沟通,这种方式简单直接,你阐述你的观点、我回应我的观点、你有本事就说服我、我有本事就反驳你、有问有答、你来我往、清晰明了,绝对不会出现意思不明确、语气不清楚、疑问不解答的状况。
但是我们会发现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增加了很多,同时导致战争的几率也非常高,误会是不产生了,但是直接冲突更可怕,所以这种方式的成功率在70%。
家长与孩子吵架都是哪来的?都是直接沟通出来的,说着说着就呛起来了,我之前写过家长跟孩子有事说事,不要宣泄情绪,就是讲家长跟孩子沟通中的技巧,一般家长找孩子谈话单刀直入、平铺直叙这都算不错的,直接劈头盖脸、剑拔弩张的也不在少数,所以这还不是最好的方法。
第三,这种方式还是我的强项,就是肢体接触。
父母在跟孩子谈话的时候适时的拍拍他们的肩膀、抚摸他们的头发、偶尔的拥抱都会平静他们的心情,相同地,孩子对父母做这些动作更能对父母的情绪有所平复、甚至能够改变他们的看法和观点,同时肢体的接触也会让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整体气氛是温馨和和谐的,更有利于双方的理解和让步,从而更容易意见达成统一。这种方式的成功率在90%以上。
我曾经写过奇葩的一家,说的是我家的奇葩之处,其中有一点就是,我每天要亲女儿无数下,在我家也没有叛逆一说,这边刚意见不同,那边就在床上哈哈哈滚做一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