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心理指标,人们通过比如幸福、高兴、快乐、充实、成就感等不同词语来体现。
幸福感有三个特性,一是主观性,它是自己本人的感觉,而非他人的。二是整体性,它是由家庭、婚姻、工作、学习等多因素构成,因此受这些多个因素的影响。三是相对稳定性,它是长期幸福感而不是短期的。
个体心理学将人们生活中的问题归纳为三类:职业类、社会类和性类。职业类即每个人都有一个赖以生存的职业、社会类即与身边其他人是息息相关的,性类即爱情婚姻。
如果把这三类问题看成一只三条腿的凳子,每个问题都代表着一只凳子腿,那么你坐在这只凳子上的感觉,就好比就是你的幸福感。一旦凳子腿出现问题了,比如有某一只腿短了一截,甚至少了一只腿。为了还能坐稳,你身子的重心必然要不断进行调整才能保持自己的平衡。假如这时突然刮起了8级大风,你被吹倒的概率是不是要比坐在另外一只好凳子上时要大的多?
想要获得长期、稳定的幸福感,你就要不断去平衡这三类问题。
那么什么人容易获得幸福感呢?
1988年,一位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博士对121名自称非常幸福的人进行调查,得出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淡泊宁静的平凡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
二十年后,他回访了这121人。当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两人去世以外,仍然觉得自己“非常幸福”。50名成功者,仅有9人仍然坚持的当年的选择——非常幸福。
这71名平凡者,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妇,有的是卖菜的农民,有的是公司里的小职员,还有的甚至是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
这位博士最后总结说: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