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之291)
连续几天的碎片时间,终于听完了闺蜜推荐的《登天的感觉,我在哈佛大学做心理咨询》这本书,让我对心理咨询、心理学的学习及美国留学,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萌生了继续学习心理学的念头,坚定了助人助己的信念。
一本好书给人思考和平静,而这神秘的领域,原来有那么多的奥秘。作者岳晓东两年的“免收入”心理咨询的实习,每天工作18小时以上,还乐此不疲,我想他一定时时处于心流之中。而书中的案例故事,也让我从中收获了许多的新灵感。
一、包括心理咨询师本人也需要心理咨询。
一直以来,我认为心理咨询是心理上有问题、困惑的人才需要的,而春风得意或一帆风顺的人,无需作心理辅导。然而,在哈佛大学却鼓励从事心理咨询的师生们,都可以互相做心理咨询,互相督导,取长补短,互诉衷肠,为的是让他人帮自己找到短板,指出改进方向。
还有一点误解,认为心理咨询师是“医生”,是帮别人“疗伤”的,其实也不尽然。心理咨询师更是一个最好的听众、陪伴者,而不是参谋或老师。人生的主动权仍在我们自己身上,但是可以接受到不同角度的思考和自省。
记得在儿子学校收听一次讲座中,老师就建议:每个九年级(15岁)的孩子,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会对他们的成长有利。这样一想,人人都需要心理咨询,人人也都需要被倾听、被理解、被重视。
那么学些心理学的小知识,用些心理学的小方法,看来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都是别人的错。
每次遭遇危机、冲突或矛盾时,特别是感情问题、婚姻问题时,我们都习惯抱怨对方的劣行,都觉得自己很委屈、很受伤,而对方没有自己伤心难过。“受害者”的角色,我们都很擅长表演,而感恩者、宽恕者的角色,也只会在两情相悦时、心情愉快时出现。
这样以“自我”出发时的言行,往往会愈演愈烈,导致矛盾激化。而当有人指出我们的举动过于主观、片面时,我们也会不接受,还觉得别人为什么不站在我这边。
我们太想得到同情、理解和肯定,却疏忽了“旁观者清”的忠言。
特别是书中关于婚姻的案例,也让我有了新的认识。那个处处强调自己求学重要的妻子,不体谅丈夫为她辞职来美国陪读,允许她打掉孩子,内心也是同样在煎熬啊。而固执己见的妻子的先斩后奏、先入为主,只想“得到”不想“失去”,也让他们的婚姻愈走愈远……
我们不要总以“自我”为出发点去思考,但是话怎么说才能不伤和气,才能获得对方的认可,尽可能双赢呢?我想沟通技巧和说话技巧都是有必要学习和认真践行的。期待下一本要学习的书《掌控谈话》。
三、督导的作用原来可以那么多。
书中前面几个案例中多次提到了“督导”这个角色,让我想到了类似监督委员会、纪委这样的组织,而后面又大笔墨介绍了多位“督导”的职责,和他们的工作沟通,我开始更加崇拜“督导”了。
他们总能慧眼识珠,在别人做心理咨询受阻时,给予提示和支持;他们总能互相扶持,鼓励经验不足、技巧缺乏的学生;他们也能或师或友,给予忠告、批评和分析,让人直视自己的问题。
我忽然好想自己的身边有这么一位或几位“督导”了,经常提醒我、警告我,让我不会总那么自以为是,也不会自怨自艾。我也发现,在自己苦苦求索的路上,也需要有人与我相互赋能、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