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读史记 作为班主任的孔夫子

孔子弟子三千,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这七十七个人,在当时的年代,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也算是孔子的入室弟子。

  假如这七十七个人坐在教室里,孔子坐在讲台上,娓娓而谈,自然不亦乐乎。当然,作为班主任,有些聪明的学生他非常喜欢,有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也比较头疼。好在孔子是个和蔼的长者,并没有因为个人的好恶问题,而将某些学生驱之门外,依旧尽心尽力地教导他们。

  为了班级的和谐发展,孔子也会找一些他信赖的学生帮忙管理。依照孔子的英明,自然会将颜回选为班长。颜回学习能力强,知一而反十,连向来骄傲的子贡都佩服他。颜回虽然家穷,可是能以身作则,安贫乐道,将孔子的思想一五一十的发扬光大,这是孔子最喜欢颜回的地方。而且颜回在学生中间威望挺高,调皮捣蛋者,他也能以理服人,不会做出过激反应。可以这样说,整个班级里,能和孔子在一个级别谈话的人,恐怕就只有颜回一人了。

  孔子曾这样称道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悠,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在孔子的众弟子中,还没有谁有这样高的评价。

  可惜颜回早死,这是孔子最痛惜的事情。颜回应该是劳心劳力而死,二十九岁,正是少壮之年,却发尽白,天妒英才也。

  子贡就是班级的学习委员,而且足智多谋,班级里但凡出点什么事,没有他搞不定的。尽管子贡很能干,孔子也比较了解他,但是对于子贡,孔子的态度总让人暧昧不明。这就是孔子的厉害之处,因材施教,学生的才干他可以承认,但是却未必欣赏。这也间接反应出孔子是怎么样一个人:忠厚有余,智谋不足。而子贡恰好相反。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委员就是一个班级的军师,他要在没办法的地方想出办法。

  当鲁国出现危机,孔子问众弟子中,谁能救鲁国于水火中。子路请求要去救鲁国,孔子没答应;子长,子石也请缨,孔子没同意;直到子贡请求去,孔子才同意了。可见孔子对子贡的认识有多深,子贡也没有辜负老师的殷殷期望,一番骚操作,将诸侯列国玩弄于股掌之中。

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子贡的能言善辩,让我佩服得触目惊心。世上真有这样的人么?为了心中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指鹿为马,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子贡简直就是后来张仪苏秦的前辈楷模啊!我甚至在想,子贡真是孔子的弟子么?子贡的言行,和孔子经常挂在嘴边的温良恭俭让不沾边啊!

在孔子的众弟子中,能言善辩的莫过于宰予和子贡了。宰予就是那类让班主任头疼的学生,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瞎说,到处惹祸,最后还要老师给他擦屁股。“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就是孔子给宰予的评价,可以说是相当不客气的。后来宰予当了临菑大夫,与田常作乱,被夷其族,孔子耻之,也算是第一个被师傅逐出师门的弟子。

子贡跟宰予可以说很像,两人的嘴巴可以说不相上下。不同的是,子贡更谨慎一些,更懂得人心是怎么一回事。子贡可以说是心性非常高的人,有着天才的特质,举目四望,能让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可以说少之又少。他之所以进了孔子门下,我想更多的是因为孔子的包容。孔子是一个能看到别人优点的人,子贡的优点,某些时候,会让人觉得大逆不道。

子贡天生异禀,因为忒聪明,很容易横斜逸出,孔子就是那个能修剪他的人。修剪是一门大学问,孔子不是胡乱芟剪枝节,他懂得如何在顺从天性的情况下,让人茁壮成长。所以,从始至终,子贡为孔子马首是瞻,为了儒门的发扬光大,不辞辛劳。

劳动委员自然非子路莫属了。孔子对这个弟子可以说是又爱又恨。说他莽撞吧,批评他的时候,他还挺能虚心接受的;说他谦虚吧,这小子性子上来,连老师都敢打!且不论这子路能力如何,但凡老师有什么难处,他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

子路可能是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好使吧,班级里的脏活累活,他总是抢着干。同学们对子路应该是并不待见,他这家伙要命的是没有一点眼力见。孔子是深知子路这一点的,所以总是担心子路的性子,怕他不得善终。后来真就应了孔子的话,子路死于非命。

子路的死,是让人惋惜的。和人在打架的时候,帽子掉了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呢,先把对手干翻再说。他的“结缨而死”,就是忒认死理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