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简直是历时24小时的辩论啊,连做梦都在想着该如何去阐述我的论点和论据。
嘿嘿,事情是这样的,昨天下午好友来我家玩儿,顺便问了我这个问题。
我说“我觉得不要让孩子还手”。
她说“必须要让孩子还手,而且我现在就是这样告诉我的孩子的”。
嗯,这场“辩论”就这样开始了——两个家庭的两个孩子在一旁好好地玩着,我们四个大人就开始坐在茶桌上,一人一句地“辩”着,尽量去理解别人的角度,但也都各执己见,直到刚刚,我们还在讨论这个事情。
其实没有什么结果,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但我觉得这个话题非常有价值,所以拿来写写先。
01 正方论点:要还手
好友提出很多论据来支持其论点:
比如说关于校园暴力的事情,你越不还手,或许他们就越会欺负你;
还有《奇葩说》中亦有类似的论点“我们要划清个人界限,我们要捍卫自己的权力”;
甚至还说到《甄嬛传》中的女主,原来都是忍着让着包容着,可是到最后还是被欺负得不行,结果直到反抗,才有了最后太后的日子。
总之就是,要还手,要告诉你我有界限,不可以拿我当软柿子捏,欺负我是要有代价的,而且我还要告诉你:这个世界是有规则的!
02 反方论点:不要还手
首先,你预设了“你还手,对方就一定会被制服”的场景,那如果你还手,更加激发了对方的控制欲和征服欲呢?
这将会是一个火拼的过程。
其次,你现在是否想着伸张正义,要让这些人知道“别人的领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可是我们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变别人的孩子么?我们能改变得了自己的孩子就不错了;
最后,退一万步讲,我们今天在这里纯属饭后娱乐探讨人生,就算我们理清了一二三四五,但当我们各回各家时,果然的孩子还是像果然夫妻,我们的孩子还是像我们二人。
所以,我们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是最大的。
03
双方势均力敌,反应慢半拍的我一直听着,不知道该如何讲。
最后反方辩手说:“好吧,如果你走在国外的大街上,然后一个人拿枪指着你说‘money or life’,然后你还手了,于是就听见‘嘣’的一声抢响……”
“你这太极端了,我说的不是这么大的事情”,正方辩手不服。
“那你是想要说让现在这个4岁大的孩子先学会判断这是不是一件大事,然后再去依据其大小来决定是否要还手?”反方辩手问到。
“你这是偷换概念,我说的只是打架,而并不是拿枪”正方辩手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
“再说了,我们之间,我带孩子带的最多,你们几个都不带孩子,所以没有发言权。”
额,正方好友这句话的气势对我们反方来说简直是压倒性的,因为她说的是大实话!那此刻的我该不该“还手”呢?哈哈。
04 我的观点
开个玩笑,我们不是辩论,接下来我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我不赞成要教孩子还手,原因有三:
1、我觉得教孩子“是否还手”,只是在结果层面做动作,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大脑的边缘系统进化出冻结、逃跑和战斗的三种自我保护机制。
简单来解释一下,就是当我们的祖先遇到野兽会有被吃掉的危险时,第一反应是会先定住不动,这样动物会很难发现;
但即便这样还是发现了,我们祖先的第二个防御机制“逃跑”就会启动,最后跑不过猛兽,要被其抓住之时,那时就开始与猛兽搏击,用“战斗”来进行自我保护。
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我们现在虽然没有洪水猛兽了,但是每一次的压力事件,无论多小,都能激发我们潜意识的深层恐惧,只要有恐惧,大脑边缘系统进化出来的这三个自我保护就开始自动化启动了。
(详情请参考《撤退型人格的逆袭路》,文末会附链接。)
所以,当孩子被打时,可谓是一个会激发孩子和家长内心恐惧的压力性事件,那现在我们讨论的是否要让其还手,说白了只是在讨论“我到底是要逃跑呢,还是要战斗呢”的这个防御机制而已。
但这里就又涉及了一个“情绪决定行为”的规律,也就是我们内在有什么情绪,外在就会相应发生什么样的行为。也就是说,孩子是否还手的这个行为,跟孩子自己内心的害怕愤怒等情绪程度有关。
所以,如果孩子的内在恐惧驱使其“逃跑”,那你怎么教他“战斗”,可能也无济于事;同样,如果孩子本身的恐惧驱使其“战斗”,且已经形成了习惯,那你再怎么教他要“礼貌、沟通”可能迎来的也是他对你的“反抗”。
的确,孩子是否还手,主要看其自己内心的心理防线来到了哪一步:是冻结、是逃跑、还是战斗?
我想,这是孩子大脑自然反应,所以我们外在在孩子反应结果上修改,没什么太大的作用吧(除非未来孩子参加心理重建,才能慢慢转变)。
2、无论是“逃跑”还是“战斗”,内心都怕得要死,都痛苦;
我自己属于“逃跑”的,从小就不会骂人不会打架,有人欺负我我就只知道哭,根本不知道反抗。
我很痛苦于我自己的软弱无能,于是对那些能骂能打的伙伴心生佩服,觉得他们太牛逼了。
可是走到身心灵的课程中我才知道,原来那些打打杀杀的伙伴们,也很痛苦!
他们捍卫自己利益和界限习惯了,于是什么事情都是这样的模式,搞得自己与身边朋友的关系死伤一片。
他们也很想亲密,但是对不起,别人不敢与你亲密,所以基于痛苦,我们捍卫了自己的界限,而习惯于捍卫,又让我们最终回归于痛苦。
所以在我看来,两者都有自己的痛苦,没有哪个更好或者哪个更不好。
3、现在做的动作又会是下一次事件发生的原因,我们如何能断了这个轮回?
“是否还手”这是在结果上做动作,改变不了事情的发生。但是我们现在的反应,却是形成下一次事件的原因。
那我们是不是要深思两个问题:
1、这次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在这次事件上,我作何反应,才能创造出未来我想要的结果?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1)为什么孩子们会去打人?
幼儿园的孩子们的“打”我觉得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想要跟你玩,但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用了“打”的方式,这种我们姑且不谈。
第二种是学习家长和环境的方式。
很多家长会说“拉到吧,我们从来不打人,但是我的孩子却一直去动手打人”。
我这里说的是能量,大人都已经是有很多条框和限制了,就算内心想打人,但是也会被这些条框所限制着,而孩子们遗传大人的,是你内心“想要打人”的那部分能量。
所以对于这些孩子,我们需要疗愈的是大人。
第三种是一样被“边缘系统”操控着,他们在觉得自己受到威胁时,也会下意识地逃跑或战斗,那么去打你的那个孩子,显然内心已经感受到了威胁才会这样去做。
这时,孩子们的内在是没有“打、欺负与被欺负、羞辱与被羞辱、有用与没用”等这些概念的,他们只是内心被一些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情绪操控着,然后自动化反应而已。
但如果此时家长站出来说“你怎么这么没用,被欺负了也不还手”?孩子可能承接到的信息就是:哦,刚刚那个孩子是在欺负我,我是没用的。
针对以上三种情况,我们看到,一个幼儿园孩子去打人时,我们能单纯去管教这个孩子么?其实我们最先要问清楚原因,只有他在第三种情况的时候,我们才是有办法来解决的。
关于校园暴力,少年和青春期的一些孩子们的确可能已经想要故意去欺负别人了,但是这个原因就比较复杂,我们这里就不赘述了。但是悄悄告诉你,很有可能就是我们大人在他小的时候教他们要还手要还手的,搞得他们当时小,没办法还手,长大后,我去跟比我低年级的更加弱小没用的人还手,以泄气呢!
2)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被打?
如果了解了孩子为什么会打人,相信我们也大概了解了,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被打,要么是对方想要跟我们玩,但是不知道该怎么沟通,要么就是我们的孩子激怒了打人孩子的情绪,对方跟父母学的或者自己大脑边缘系统的自动化反应,让他去打。
那你的意思就是我们一定要满足对方的需求?
No!肯定不是。
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明白这个情绪规律,然后不去激发对方的恐惧和愤怒,从而,也就会避免“打与被打”的事件发生了。
你觉得一个4岁的孩子能明白情绪规律么?
不能。
但我们可以在他的内心种下这颗种子,待时机到了,自然会生根发芽,但如果我们种下的是“你打我我就要打回去”的种子的话,未来会生出什么根、发出什么芽呢?
这就来到了第二个问题,在这次事件中,我们要作何反应,才能创造出未来我想要的结果?
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在事件表面上去逃跑或者战斗的话,会如何?
比如我婆婆每次就只会让米洛躲着这样的人,婆婆的恐惧一定会传染给米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一直躲的这个行为,必然会成为下一次事件的原因,有可能对方就是会不爽你躲来躲去的,更加找你麻烦呢。
同时,如果我们要让孩子一直还手呢?你被“攻击”了,我也要“攻击”回去,那我也在发出“攻击”的能量,能量守恒定律,爱出者爱返,你发出攻击,最后也还是会回流攻击吧。
所以,到底孩子被打时,要怎么处理,才能不让类似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我带米洛时间不多,但是有一次米洛的确是在我眼皮底下遭遇了这个事情。
我跟另外一个好友都抱着各自的孩子坐在车后排聊天,两个小朋友之间抢玩具,最后她家的比米洛小两岁的男孩一把抓住了米洛的头发。
男孩的手抓得死死的,好友赶紧想办法让他松手,然后开始说她儿子,我的心痛的啊……印象中米洛是没有被这样对待过的,我当下脑袋里也会浮现出小时候我被别人欺负的时候,大人说我没用的场景,甚至我那一刻也觉得米洛被欺负了就知道哭,很没用。
但是我知道,这一切,都只是我的受伤,被别人打时的受伤,和被家人嫌弃鄙视的二次受伤,那我此刻在这个当下,要如何处理去影响米洛呢?
我抱住米洛,轻轻地抚摸着她的头说“哦,宝贝,很疼是不是?你没想到弟弟会这样对你,你也很想玩这个玩具,而且这个本来就是你的,你是不是很委屈,他这样对你你是不是有点害怕呢” 。
没错,这就是第一步,先确认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并让其流淌。
我不断地重复着这几句话,让米洛先将自己在那个当下受伤的情绪流淌走,说白了,就是允许她一直哭完。
第二步,我开始询问米洛对这件事情的认识,并补充我的角度。
我问“刚刚是发生了什么,弟弟才去抓你头发呢?”
“他想拿我的玩具玩,可是这是我的,我不想给他玩”,米洛委屈地说。
我大概知道原因了,我不会非要让米洛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因为这也会不尊重她的感觉。
但是我会给她讲因为弟弟也很想玩玩具,他得不到他就很着急愤怒,同时他很小,不会说话跟你沟通,所以情急之下,他只会用了这种方式。
第三步,我会建议米洛,下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做,只是埋下一颗种子,至于她是否按我的建议做,是她自己说了算。
其实就像我说的,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被“打”,从这件事情来看,的确某个层面是因为米洛激起了对方的愤怒。
但是你给2岁孩子讲那些什么什么道理是没用的,他们目前只被情绪控制着。
就算你觉得有用,其实也是孩子更加害怕你从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看吧,内在还是有一个更大的害怕情绪在控制着他的行为。
对于自己孩子被打的处理方式,我自己目前只会这三步。
可能你会对第二三步有质疑:这不就是合理化么,这不就是讲道理么,这不就是自我安慰么?
这里完全不是。
合理化、讲道理、自我安慰等等,都是在你不在乎孩子感觉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果孩子内心还是委屈或者愤怒的,此刻你跟他说第二步和第三步的话,就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效果,反倒是还会激发孩子对你的不满。
就像好友把弟弟的手拿走,然后噼里啪啦说了一通,最后还是说“你总是这样,你总是这样”,可见,好友每次的“说教”没有起到效果,就是因为他没有让孩子释放完他内心“得不到”的痛苦与愤怒。
潜意识都是痛苦的情绪,说教就会停留在头脑层面,对我们的人生根本就造不成太大的影响。
而我是允许米洛哭的,允许她委屈允许她愤怒,我会抱着她让她哭个够,甚至她如果想骂也是可以的(其实我很想她骂,只是她不会骂,哈哈)。
这让我想起差不多一年前我带米洛出去,她在前面开心地跑着,后来走到一家店铺门口,我看到那个店员冲着米洛喊了一句,但是距离远我没有听清,就只看见米洛一下愣住,然后转身一脸委屈地朝我走过来,直到扑倒我怀里的那一刻,她的情绪崩塌了。
她一直哭一直哭,我感觉她从未哭得如此委屈和伤心过。
我那一刻很生气,好想骂回店员,但我又觉得当下米洛才是最重要的,我不想只是去照顾我的痛苦,骂店员,而忽略的米洛的感受,同时还让她学会了遇事后这样的处理模式。
于是我只是瞪了店员一眼(忍不住)然后问她“你刚刚说了什么?”
她支支吾吾地解释说“我就是不让她拿那个新产品,这里有试用的”。
纵然我心里有一万句“你这个傻逼”能有何用?事情已经发生了。
所以我还是抱着米洛,不断地确认她的感受并允许她哭——你本来那么开心,只是想去拿个玩具而已,但是却被突然之间这样对待,搞得你莫名其妙?是很委屈?是有点害怕?我不断地试探性地确认她的感受。
那次真的是我四年来第一次见到米洛那样哭,我蹲在那里抱着她,哭了差不多有五分钟的样子。
看她平静得差不多了,我还打算给她讲讲第二步和第三步呢,人家转身就又进了那家店铺,去看其他玩具去了,就跟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说了这么多,其实很想让大家知道,当孩子有情绪时,你让其正常地流淌完,可能此时的“说教”才会更加有作用。
而且最重要的是,情绪流淌完就没了,最让我们感到“受伤”的,是其对这件事情的解读,然而往往这些解读,都是家长给灌输的。
我们每个人小时候可能都会“被欺负”,然而你去感受,真正是你跟那个孩子发生冲突的当下让你很痛苦,还是你被同学家人贴标签说你没用软弱被欺负,让你更痛苦呢?
所以,留意事件发生时,你教给孩子的解读。
上面两件事情,我并没有灌输米洛说“你好没用、被欺负了”的类似概念;我也没有灌输米洛“他们不是好人,他们乱欺负人”的概念,而是从情绪规律上,尽可能地让米洛理解别人、理解自己、也理解生命。
总之,避免让孩子在这个事件中二次受伤(家长的情绪),教孩子学会如何复合规律地去面对和处理这件事情。
我想,这样慢慢累积下来,形成习惯后,我们真正想要的“自我界限”就会自然而然地诞生了,而无需武力。
结束语
回到本文主题,当孩子被打时,到底要不要教孩子还手?
其实这个问题背后的主要内容是:
当你的孩子被打时,真正痛苦的是谁?受不了这种痛苦要去搞别人的又是谁?
孩子肉体疼过马上就会和好,可是我们家长那颗“被打就是被欺负、就是没有用,以后就会怎样怎样”的担忧的心,是好不了的。
所以家长受不了自己内在的担忧就要去搞孩子,可是想想,你为什么要通过改变孩子的行为来避免你的痛苦呢?如果你内心没那么多痛苦,你会如何处理这个事情?
以前听过一个家长讲她的故事,说几个孩子在一起玩,有的孩子当白雪公主,有的孩子当王子,可是她的孩子却自己选择当一只小狗,在地上爬来爬去的。
本来孩子们自得其乐,可是家长却受不了了。去把自己的孩子骂了一顿。
这是谁痛苦?
这个事情发生在我家里一次,那时我才21岁,三姨家的表妹3岁,我记得表妹趴在我家窗台上,看着我家窗外的狗狗趴在地上。
表妹不断地说“妈妈,狗狗好可爱,我也要长尾巴”,刚开始三姨还很有耐心地解释着狗狗有尾巴,人没有尾巴。
可3岁表妹哪里会理解,她只是想要狗狗的可爱,于是便说“我也是狗狗,我也要长尾巴”。
结果被我三姨打哭了……
打的时候还说着“你是人,你怎么能说自己是狗”。
3岁的孩子不懂什么,但是大人却受不了这种“尊严”好像被羞辱的痛一样,所以就会将这份痛苦,传递给了孩子。
好了,就到这吧,写得太多了!
我也只能写了,当场跟他们辩,反应不过来呀!哈哈哈!
相关文章推荐:《撤退型人格逆袭路》
亲,看在这么多字的份上,希望你可以点个赞~
我是果然,感恩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