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食记(6)每一块豆腐都是通往圣贤的台阶?清朝官员用舌尖秀节操

在清朝中期,官员队伍中忽然流行起一种饮食文化——用不加佐料的白豆腐下饭。

其先行者,是嘉庆皇帝的老师朱珪。

他每餐必食白豆腐一碟,“以勺频取,置其饭中”。还发表看法说:“豆腐清品,绝不可和以油、盐、醯、酱。此至味也,可多食之。”

朱珪是一位颇了不起的人物,深为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所忌,一再排挤出京。他不爱色,不贪钱,死后,嘉庆皇帝评价他:”半生惟独宿,一生不言钱。“

从此,官僚系统掀起了向朱前辈学习的热潮,每餐也要吃上一块不加佐料的白豆腐,以示不忘一瓢饮一箪食之境界追求。而且,他们都没忘了在自己的博客——以待日后刻印的私人笔记——中记上一两笔。

是的,豆腐在儒家文化中,成功进化为一种甘守清贫、廉洁自律的符号。

清朝官员对白豆腐的持续性关注,当然是脱离了”舌尖上“这种低级趣味。

吃白豆腐已经上升到养德、养交,成为修身、处世的实践内容之一,

因而,豆腐一小口,修身一大步,每一块豆腐都可视为是通往圣贤的台阶,从成本上来考虑,显然值得一秀再秀。

有意思的是,豆腐在中式语境中,是身兼儒家文化和民俗文化隐喻的特殊符号。“吃豆腐”背后所传递的轻喜剧色彩,无疑使它的生命力更为强大。

据说,旧时豆腐店多为夫妻店,丈夫半夜起来磨豆腐,白天由妻子卖豆腐,豆腐店老板娘以豆腐为常食,自然生得细皮嫩肉,同时为招徕顾客未免有卖弄风情之举,引得周围男人以“吃豆腐”为名到豆腐店与老板娘调情。于是,吃醋的老婆们不满意了,以“你今天又去吃豆腐了?”来训斥丈夫。“吃豆腐”因而流传。

豆腐的双重身份产生的冲突,窃以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体现得最具象征意义。四太太颂莲执拗地要吃菠菜豆腐,而这种执着一念,却又要通过取悦老爷并在“挂了灯笼”之后,才能了偿所愿。

如果喜欢,请点个赞。

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豆腐是我最为喜欢吃的美食之一。当朋友请客让我点菜时,我常常首选豆腐。朋友错以为我有意为他节省餐费,我说不是的,我是...
    傅长胜公考老师阅读 4,014评论 1 6
  • 本文参加#未完待续,就要表白#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初夏的傍晚,常伴习习凉风,吹...
    微风发电机阅读 1,774评论 0 0
  • 你的样子 你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很多很多的样子。重逢之前,回忆那些画面,就像拥抱一餐轻松快乐甜蜜的下午茶。 那时候有...
    蔚宇宙阅读 1,833评论 0 0
  • 生活中的苦难不会因为你哭你闹就消失不见,不管怎样,请一如既往的微笑面对吧。苦难终将过去,这样我们才不会显得那么狼狈!
    简爱_3d86阅读 1,001评论 0 0
  • 没有花香 但也没有树高 你的心灵常常被人祈祷 坚韧的身躯 却还是那么的执着与坚强 啊!小草 我在为你默默的心祝福 ...
    米澜盛若阅读 1,534评论 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