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林欣浩
如果有人问你。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别犹豫,给他一拳,看看是不是吃饱了。
形而上学都没搞定的东西,问这干嘛?
这本书看了许久。真的很容易看懂。对于哲学史的发展,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科学的意义都有通俗易懂的解释,这太棒了。
哲学的核心是怀疑、追问,源头或许可以追问到雅典时期。所以 苏格拉底这哥们(或许是西方哲学最早的哲学家) 整天的去问别人 然后 他就死了 哈哈哈哈哈哈 到后来他的学生 柏拉图 以及柏拉图的学生 亚里士多德 和他的学生 亚历山大 等都不断的提出自己的思想发展哲学,都在思考 我们在干嘛,我们这个世界是什么?“我”是啥?(自己的理解)哈哈哈哈哈哈 很无聊 但看完之后 不觉得如此 更有种哲学带动人类发展的感觉 是不同于科学发展的另一种发展哈哈哈哈哈哈
教会和哲学总是冲突的 教会让人相信上帝 一切都是安排好的 上帝全知全能 但这正好和哲学的核心冲突。为什么上帝全知全能?上帝创造人之前在干什么呢?所以,教会和哲学的恩怨就开始了,叽里呱啦好几个世纪
其中不免包含了各种哲学家的思想。例如康德的“物自体”“先天认知形式” 休谟的“怀疑论(你怎么知道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这确实无法反驳,课学是根据归纳和经验的总结,但总归是无法全部包括全部,所以这有这个概率,明天的太阳或许不升起了))”;笛达尔的“我思故我在”“唯我论”一脚踹开怀疑的大门;斯宾诺莎的“实体”创造类似“公设”想把哲学推上一条井然有序的道路;洛克的“经验主义”(笛卡尔、斯宾诺莎代表的数学派叫做 理性主义 而洛克代表的科学派叫做 经验主义。);莱布尼茨的 世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继续公设继续发展理性主义);黑格尔“矛盾就是世界的本质”矛着矛着,盾就出来了,哈哈哈哈哈哈,他认为哲学家的任务就是按照辩证法法的规划,一次又一次的哲学研究,升级对世界的认识,达到"绝对精神";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各种欲望就是生命意志催动,理性只是实现意志的工具而已,物自体就是生命意志;尼采“真理根本不存在”“上帝死了”宣扬类似生命意志的“权力意志”物自体,真理只是因为人要用真理征服世界而已;罗素的“逻辑语言”等等等等。还有各种东西:决定论、宿命论、因果律、机械论、实用主义、存在主义.....
其实第一次深印象的地方是关于“形而上学”这个词,在以前考研的时候学政治包含了一点点,那时只知道是个不好的东西,直到在书中才明白的它的意思。它也是追求真理的一个工具,只是研究是是物理学之后的东西,所触及不到的地方,类似于一些物理学所解释不了的东西,大道理。所以,说它是贬义词于今天的思想来看是没什么问题,但人家只是想通过理性(公设?)去找寻一统万物的真理,没什么不对的(如果单纯不论其他而言)。举个书上的例子:小孩问太阳为什么每天升起、落下?因为遵循物理学规律。为什么物理学规律能解释?因为物理学规律是普适的。为什么是普适的?为什么我们相信地球上被检验有效的力学原理在宇宙种有用?再追问就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世界的本质是物理定律还是我们对物理定律的信念? 回答这些问题就是形而上学的任务。
后来“形而上学”就被总结了。在形而上学的统治的科学观下。人们相信存在着一个绝对真理。而波普尔提出了“证伪主义”。既然形而上学能找到绝对真理,那么真理就可以被证伪,既然“可证伪”就意味着“可能会错"就不可能为”绝对为真”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证伪主义总结了哲学的太多东西。“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在绝对真理这条路上走不通了。那“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 人生的意义或许就是“为点儿什么”哈哈哈哈哈
乱七八糟的。用书中的句子做总结。
哲学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答案是什么,而在于不断追问的过程,这个追问理论上可以永远持续下去。当你不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人为什么活着?),或许就意味着你已经找到答案了。(“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这个问题的消除”
(人生意义于我看来就是找寻“生活旨趣”,这大概率是与书中“为点儿什么”是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