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期,智人从非洲大陆启程,经亚欧大陆迁徙到全球各地。经过上万年的演化,对各种大自然环境的适应,智人分化出了多样的种族,种族内部又会形成大量的部落。部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单元,酋长是部落的绝对领导者,掌握着物资的分配权、祭祀、生杀,而且是部落最富有的人。 有一天,两个部落的酋长斗富,A酋长讲:“我有一只羊,一头牛”。B酋长说:“我有三只羊,三头猪”。A酋长想起自己有很多头猪,但却不知道如何表达,因为“三”已经是他所知道的最大的数字。最终酋长A急得面红耳赤,败下阵来。
在此之前,酋长A是部落里最幸福的人,遇到酋长B之后感受到了焦虑、沮丧、痛苦。
人类掌握了量化事物的工具——数字,世界充满了对比和竞争。
又想起小和尚挑水的故事,一人挑水喝、两人抬水喝,三人却没水喝。同样,此类现象比比皆是,最常用的口头表达是“为什么是我?”。这个充满欲望表达的句子,透露出内心的不满与挣扎。
所以,我认为痛苦的根源在于“对比”。
未曾走出大山的孩子,一定比在繁华都市的孩子更幸福,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不知道“别人家孩子”的童年多么美好。也许,让他焦虑的只是隔壁老王的儿子,放羊比他多,会比他更早娶到媳妇。
孩子总要走出大山,撞进多彩的世界,谁能逃得了痛苦?
2500年前,释迦牟尼入禅六年思索人类痛苦的本质、原因和解决办法。最后他体会到,一切苦难并非来自噩运、社会不公或上天,而是来自每个人内心的思想模式。人性“趋利避害”的思考模式,在保证我们得以生存、延续的基础上,也带来了欲望。而欲望总是带来不满,遇到不喜欢的事,就想躲开;遇到喜欢的事,就像维持并增加愉快的感觉。正因为此,人们一直在担心快乐终将结束或是无法更加快乐,痛苦无法减缓或是变的更加痛苦。
冥想,专注于“我现在是什么感受?”,而不是问“为什么是我?”
佛教创建以来,经两千余年沉浮,演化出了多种教派、宗派,若想开示各宗派概要,想必只能求助于佛学家了。但,我们都知道佛教是注重个人修行,且能使人没有痛苦的。佛教的真谛是什么?
我与多位千年古刹的师父交好,曾向他们请教过佛教的真谛,但答案引经据典说法多样,很难通俗易懂,概括性不足。在寺庙中,我认识的很多居士大多只能做到“向善”(对他人好),也并未在自身对痛苦感知方面修行。
量化→对比→欲望,所以我们要停止衡量,减少对比,消灭无谓的欲望。
佛教的真谛就此体现,“空”
佛家经典有很多关于“空”的描写,如“性空无我”、“断灭空”、“本来空”。“空”不是没有,是指无偿、无自性、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西游记》中欲望最强的人当属齐天大圣,玄奘法师为其取名为“悟空”。
佛道出了修行的法门,但修行之路只能自己走。若想有求于佛,从一开始就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