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依据的一点认识

与实验稿课标和2011版课标相比,22版新课标最大的亮点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将核心素养作为数学课程的统领性目标,并且明确指出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只有把对象系统化,用整体的观念开展教育教学,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首先,新课标在“前言”部分就为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提供了依据。在阐述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变化时,提出“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并具体指出“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可见,结构性优化必然带来整体性教学,催生单元整体教学。

其次,新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指出:“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由于核心素养的整体性特征,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促进大单元教学的探索。

接着,新课标在“课程内容”部分,对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段各领域的学习主题进行了结构化整合,并用一张表格进行了整体安排,这是前两个版本的数学课程标准所没有的。这张表格为实施基于主题的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结构性支撑。自本世纪初启动数学课程改革以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数学课程内容,统一划分为四个领域,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新课标进一步将每个领域分解为各领域的学习主题,如“数与代数”领域在小学阶段有“数与运算”“数量关系”这两个学习主题;在此基础上表现为教材中的各个学习单元,如“数与运算”主题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单元内容,以数概念的教学为例,在第一学段有“认识20以内的数”“认识100以内的数”“认识万以内的数”等单元,在第二学段有“认识较大数”“认识小数学”等单元,在第三学段有“小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等单元;最后在教学活动中落脚为一节一节的课时。这样,就形成了“领域----主题----单元----课时”的内容结构,也就有了“基于主题的单元整体教学”的课标依据。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