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人民”置顶 让城市“为民而建”

        7月14日至15日,时隔10年,党中央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深刻阐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为新时代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我们要时刻牢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将人民“置顶”,把民生福祉记在心上、抓在手上,多措并举、协同发力,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置顶“人民需要”,锚定城市治理的价值坐标。城因人聚而兴,人因城兴而居,人民城市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建设和发展成果。从“加强停车位、充电桩等便民设施建设”,到“为广大市民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再到“高度关注‘一老一小’,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托幼一体服务”……此次会议的一项项具体部署,充分体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旨归。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根本目的是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城市建设不是为了打造一个华而不实的“漂亮新城”,而在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要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贯穿于城市治理的全过程,特别是在老旧小区更新、公共服务提升、交通体系优化等与群众福祉息息相关的领域,搭建起常态化、多样化的沟通桥梁,让城市发展最大程度契合民心所向。

       置顶“人民智慧”,激活多元共治的基层活力。城市治理的源头活水,深植于人民沃土。在安徽桐城“六尺巷”所在地,当地政府结合古老的民间智慧,创新形成“新六尺巷工作法”,实现“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着力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人民身处城市生活的第一线,对治理中的痛点、堵点感知最为敏锐,蕴藏着破解难题的无穷智慧与首创精神。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要发挥居民自治功能,把社区居民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推行“院落议事会”“红色合伙人”等制度,搭建开放包容、便捷高效的群众创造舞台,将垃圾分类、停车难等小事议成“共识”,变“代民做主”为“让民做主”,完善基层治理“金点子”从发现、培育到转化、推广的全链条机制,让城市的活力由人民激发,让城市的“烟火气”由人民来升腾。

      置顶“人民满意”,筑牢治理成果的民生底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建设人民城市,要以民评民说为标准、民意民声为依据、民愿民盼为方向,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各方面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持续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取得新成绩。要基于“人民视角”,建立城市更新绩效评价体系,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传统调研方法,形成“技术赋能+群众参与”的评价模式,开展居民满意度调查、社区治理评估等,让人民群众成为城市建设的成效评判者,让城市建设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人民检验。(新疆阿勒泰市委组织部 美丽·卡尔拜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