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位很好的朋友来家里作客,通过她了解到了一些绘本的app。app里面录制了很多绘本的解读,理念是非常好的,父母可以知道怎么更好的给孩子讲绘本,并且可以在生活中如何延伸绘本的内容。但是当她拿着手机给孩子看,看了连看了2个5分钟,争吵着要看第三个视频的时候,我不得不叫停了,因为这和我想象的方式不一样了。我具体如何想象的,稍后再分享。而通过这件事引发了我很多思考,其中一个便是早期阅读的培养
刚入行早教的时候,我对于绘本就到了痴迷的状态。不同的画风,优美的语言,通俗易懂的道理,爱的流动,让我打着“为以后的孩子购入”的幌子,我纳入了很多绘本,从江门搬到深圳,从深圳搬到广州。每次的搬家,绘本必然是我随身搬运的物品。
当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我便更是纳入了很多让自己感动,自己喜欢的绘本。从小就给孩子接触绘本。因为深知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所以在孩子0-2岁期间,家里唯一的一条家规是:不在孩子前面玩手机。我们有紧急的事情处理的时候,都会很自觉的去到房间处理。
所以当他2岁8个月的时候,我拿着手机,他会很认真的对我说:妈妈不能玩手机。每天我回到家,他都会拉着我说:妈妈讲故事。家里来了客人,只要和他讲故事,他就会很快和别人熟络起来。去了中心上课,他会拉着老师给他讲故事。
看了多少本远远没有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来得重要。当你捧着一本书,泡着一杯清茶,坐在柔软的椅子上,闻着书传来的墨味,这种将书捧在手里的踏实感,可以有无限的想象力。但是如果,你手拿手机或者ipad或者kindle在手里的时候,你想想一下那个场景,会不会不那么惬意?并且手机或者ipad如果没有关掉信息的提醒,那么会不时的被打断,看书的这种享受感会大打折扣。kindle我也是曾经想要买的,因为携带很方便。但是自己还是喜欢看着书一页一页的翻开带来的成就感。
那我谈谈亲子阅读这件事,亲子阅读在0-5岁更多指的是亲子共读。通过和孩子之间讲故事,两个人关系更近,并且孩子的安全感不断巩固。还有,当我们想要告诉孩子的话,其实都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讲完了。就像我在去上班的时候,孩子抬头对我说:妈妈,我爱你。一股暖流流进心里,满脸甜蜜的看着孩子说:妈妈也爱你。而这样的话,也是在给孩子讲宫西达也恐龙系列里面,孩子学会的。
这些年,“电子保姆”越来越多。存在即合理,这句话我是非常认可的。电子产品也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衍生物。所以当我看到一些小朋友看着手机,乖乖的坐在沙发上的时候,也会有些动容。孩子在0-5岁期间,记忆和注意力并不成熟,所以他们很难从二维屏幕里将知识转到三维的,现实的体验中去。这也是为什么,在家里如果孩子一旦看了视频,然后不给他看的话,他就会不乐意了。而且我们发现,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和他陷入了战争,他并不能体会到我们不给他继续看的原因,而是处于爸爸妈妈不满足我需求的情绪里面。
那么这些绘本的视频能不能给孩子看?我认为,是可以的。但是关键是如何看:
1、提前制定好规则(建议三岁以上的家庭,如果要给孩子看Ipad之类,都建立电子产品使用规则)。比如:要看之前需要提前告诉家长,每天看的时长,每次不能超过几分钟。这些规则要提前和孩子一起制定好
2、绘本的视频:app里面一般是5分钟,在看的过程中,拿着实体的绘本和孩子一起,当读到某一页的时候,可以暂停,和孩子一起探讨。当一节阅读视频结束的时候,拿着绘本和孩子一起回顾,甚至从头到尾再次阅读一遍。爸爸妈妈提前做好功课,借助app的建议,看完之后,和孩子一起延伸绘本的内容,和孩子一起玩个游戏,或者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做些拓展阅读。
当然,如果父母将这类的app当做是学习参考资料便更好,跟着视频学习,然后再给孩子讲,这样的方式,对于我来说,我会更加喜欢。
电子产品也不是洪水猛兽,如何善用到我们育儿的过程中,这样也省去了我们走弯路的时间。
当然,我还是最喜欢一家人,每个人都捧着自己的书,很温馨的在同一个空间。累了抬起头,看到彼此,会心一笑,这样的幸福感会在每个人心里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