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保罗·萨特,著名法国哲学家、作家、政治活动家,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及二战后存在主义思潮的领军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拒领诺贝尔奖的傲娇学霸
▼
萨特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在书香门第的外祖父家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外祖父把他送到蒙田公立学校,要求校长直接给天才的外孙上8年级,但是校方很快以萨特“基础太差”为理由,要求他从1年级开始学。外祖父竟然一怒之下给孩子退学,请了家庭教师在家里上课。萨特没有辜负外祖父的期望,很快就显露出学霸的特质。他念过亨利四世学校、路易大帝学校,最后顺利考上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
1938年4月,萨特写出小说《恶心》由伽利玛出版社出版。虽然不是特别畅销,但评论界反应不错。
1964年10月15日萨特从《费加罗文学报》上得知他的小说《恶心》可能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看到新闻的第二天,萨特就给瑞典学院写了封拒绝信。
在拒绝信中,萨特写道:
“我的拒绝并非是一个仓促的行动,我一向谢绝来自官方的荣誉。如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有人就提议给我颁发荣誉勋位勋章,我拒绝了,尽管我有一些朋友在政府部门任职。同样,我也从未想进法兰西学院,虽然我的一些朋友这样向我建议。”
“我很清楚,诺贝尔奖本身并不是西方集团的一项文学奖,但它事实上却成了这样的文学奖,有些事情恐怕并不是瑞典文学院的成员所能决定的。”
但最终评委会还是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给他,其理由是:为了他那富于观念、自由精神与对真理之探求的著作。萨特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主动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此外他终生没有接受过任何奖项和荣誉。
与美女作家的忘年恋
▼
提到萨特就不得不说他的契约爱人波伏娃(“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二人只做彼此一生的恋人而不结婚,同时还能各自出去乱搞,三角恋、同性恋,还互相给对方讲自己的情人怎么怎么好…这样的关系,也是没谁了。
在波伏娃的情人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作家艾格林,伏波娃还曾为他写了著名的《跨洋情书》。而在萨特的情人中,必须要说的则是萨冈。
伏波娃已经算是那个时代特立独行的女性,萨冈同样也是为奇女子。18岁就写出《你好,忧愁》这样的畅销书,好几百万的版税让她从此财务自由,开始了漫步目的的旅行,充满毒品、飚车,赌博的挥霍青春生活。大江健三郎曾说,1950年代到1960年代,我记得的就是披头士、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和萨冈的忧愁。
萨冈与萨特是同一天的生日,他们都生在6月21日,萨特整整年长萨冈30岁。萨冈年轻时十分崇拜萨特,当她得知晚年的萨特双目失明、饱受疾病的折磨时,就提笔写下了那封《给让-保罗·萨特的情书》,倾诉了多年来他的仰慕爱恋之情。
“一九五零年我开始读书,什么都读。从此,只有上帝或文学知道我喜爱或钦佩过多少法国或别国的作家,尤其是活着的作家。以后我结识了一些作家,也关注了一些人的写作生涯。今天,如果说,作为作家,仍然有很多人让我佩服,作为人,让我继续仰慕的惟有您一人。”
“这个世纪疯狂,没人性,腐败。您却一直清醒,温柔,一尘不染。”
之后他们开始约会,单独在一起吃饭。萨特甚至像个孩子似的迷上了这种约会,他们差不多十天就见一次面,他们在一起谈天说地,但从不涉及现实中身边的人。
2年后,萨特去世,萨冈悲痛地说:既然那个早她30年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人离去了,她也不愿意在没有他的世上再多活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