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里的两类决策者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在20册纪50年代,决定着手研究人们是如何做出决策的,当时经济繁荣发展,有大量商品供消费者选择。

西蒙发现人可以被分成两类:最大化者和满足者,最大化者极其挑剔,他们只对最好的东西感到满意,追求极致的体验;而满足者追求的是优秀,不是完美,对他们来说在那一刻感到满足才是最佳决策。



真正面对选择时,人们都想得到最好的,在爱情面前,我们毫无疑问都想成为最大化者,没有人愿意,将就,只想和最佳伴侣携手共度余生,我们都想要最好的,但如何才格能确定自己得到的到底是不是最好的呢?

比如,如果想找到最好的冰箱,我们就可以多看几家网站找到最优惠的价格,毕竟,比较价格很容易,我们还需要考虑,其他参数,比如内部空间,制冷时间,外观设计等。

可以用于比较的参数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就很容易买到自己中意的冰箱.同样.我们能不能找到最佳伴侣呢?尤其是在网上搜索或速配时,我们如何对心仪的对象进行排名?

最大化者的思维模式会让我们倾向于根据外在因素做出判断,比如长相,身高,身材和赚钱能力等,而不是根据内在的品质,比如善良,诚信和宽容,但是这些内在品质才是决定一段感情成败的关键因素.

最大化者的思维鼓励我们去比较,否则如何能做出最优秀选择?有时候,我们会把自己的约会对象与朋友的伴侣,做比较这样的想法会给确立关系增加困难.因为选择与某人步入始姻殿堂,意味着可能错过更合适的人。

满足人与最大化者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他们的目标是"差不多"因此满足者很少拿自己喜欢的人与别人做比较,也很少这山望着那山高,他们对伴侣十分满意,因此更容易与伴侣建立稳定的恋爱关系。

此外,最大化者更渴望和比自己优秀的人约会.如果能与最漂亮的女人或最英俊的男人永沐爱河,人生就圆满了,然而被拒绝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大。

纯粹的最大化者认定,"我只愿意接受最完美的,而纯粹的满足者认为,"为了平静的生活,一切随缘,所以,两者在爱情上最终都会留下遗憾,幸运的是,我们大多数人既不是最大化者也不是满足者,而是介于二者之的.

一段关系刚刚开始时,尤其是你想要向对方发出约会邀请,乃至前几次约会时,你都可以将自己调整得像一个满足者。

这样做会让你有更多的选择,避免因一时冲动做出判断错过一个合适的潜在伴侣,在关系升温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让自己像一个最大化者,只有在一切感觉都良好的情况下,才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下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从事婚姻咨询三十多年的咨询师,我们曾经讲过他另外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幸福关系的7段旅程》。这本...
    屠户阅读 955评论 0 0
  • ★老喻| 灰度认知,黑白决策(18.3.5) A部分 1、 如果你能预知未来,又不可以改变一切,你将如何度过这一生...
    菲茨爱读书阅读 9,515评论 1 3
  • “当我还是一个年轻女子的时候,我嫁给了一个男人,他并不是我爱情里最浪漫最激情的那一个,但却是我生命里挚爱”——爱丽...
    赵培霖阅读 3,332评论 0 4
  • 家庭为每个人提供了避风的港湾,友谊让人们获得支持与倾听,爱情则帮助人们寻找到人生的伴侣。数字时代之下,爱情也不可避...
    tliu223阅读 1,313评论 0 1
  • 有一天,你一个人看到有一部新上映的电影觉得好像挺好看,于是就花了50块钱买票去观看过,电影才开始10分钟,一种烂...
    余仲泉阅读 6,861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