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在20册纪50年代,决定着手研究人们是如何做出决策的,当时经济繁荣发展,有大量商品供消费者选择。
西蒙发现人可以被分成两类:最大化者和满足者,最大化者极其挑剔,他们只对最好的东西感到满意,追求极致的体验;而满足者追求的是优秀,不是完美,对他们来说在那一刻感到满足才是最佳决策。
真正面对选择时,人们都想得到最好的,在爱情面前,我们毫无疑问都想成为最大化者,没有人愿意,将就,只想和最佳伴侣携手共度余生,我们都想要最好的,但如何才格能确定自己得到的到底是不是最好的呢?
比如,如果想找到最好的冰箱,我们就可以多看几家网站找到最优惠的价格,毕竟,比较价格很容易,我们还需要考虑,其他参数,比如内部空间,制冷时间,外观设计等。
可以用于比较的参数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就很容易买到自己中意的冰箱.同样.我们能不能找到最佳伴侣呢?尤其是在网上搜索或速配时,我们如何对心仪的对象进行排名?
最大化者的思维模式会让我们倾向于根据外在因素做出判断,比如长相,身高,身材和赚钱能力等,而不是根据内在的品质,比如善良,诚信和宽容,但是这些内在品质才是决定一段感情成败的关键因素.
最大化者的思维鼓励我们去比较,否则如何能做出最优秀选择?有时候,我们会把自己的约会对象与朋友的伴侣,做比较这样的想法会给确立关系增加困难.因为选择与某人步入始姻殿堂,意味着可能错过更合适的人。
满足人与最大化者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他们的目标是"差不多"因此满足者很少拿自己喜欢的人与别人做比较,也很少这山望着那山高,他们对伴侣十分满意,因此更容易与伴侣建立稳定的恋爱关系。
此外,最大化者更渴望和比自己优秀的人约会.如果能与最漂亮的女人或最英俊的男人永沐爱河,人生就圆满了,然而被拒绝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大。
纯粹的最大化者认定,"我只愿意接受最完美的,而纯粹的满足者认为,"为了平静的生活,一切随缘,所以,两者在爱情上最终都会留下遗憾,幸运的是,我们大多数人既不是最大化者也不是满足者,而是介于二者之的.
一段关系刚刚开始时,尤其是你想要向对方发出约会邀请,乃至前几次约会时,你都可以将自己调整得像一个满足者。
这样做会让你有更多的选择,避免因一时冲动做出判断错过一个合适的潜在伴侣,在关系升温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让自己像一个最大化者,只有在一切感觉都良好的情况下,才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