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远去的痛
(2025.7.28.)
今天是唐山大地震49周年祭日。我曾以较长的篇幅详细记述当年自己的亲身经历。见美篇《血痕唐山大地震1~6》
1976年盛夏时节,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持续23秒,烈度11度,震源深12公里,造成24.3万人死亡,16.5万人重伤,惨烈至极。
那场空前劫难幸存者大多已经老去或逝去,带着深深的心理伤痕,带着多半辈子的无比痛感。伴随余生。
其实比较起各种自然灾害,地震对人类造成的损害并不算大。
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地震现象都发生在海洋深处或者荒原无人区。地质活动周期相当漫长千百年不遇大灾。现代科技预测和居住条件建筑材料的进步也化解大多。震中较浅且紧邻人口高度密集区域情况很少。现代紧急救助救援力量建设十分完备。
唐山人民的不幸在于。震中很浅又爆发在百万人口城市脚下。火红年代精神胜利法使得社会全员不够重视民生。更没有多少科技手段和成果。建筑材料结构过于低端而成为最凶残的杀手。百姓物质生活贫乏简单人口过于密集。救援救助还没有成为应急系统建设和共识。通信交通物资运输医疗救护一段时间几乎为零。宝贵黄金救助时间内只能依靠自救。
地震预报到目前仍然可以定为是伪科学。长期几十年的地震预测只能视为地质运动规律的简单认识。跟震情预报沾不到边。
通常震前几个小时显著的自然环境异常现象,实际上是最后的警告信号。但是这些怎么可能作为紧急采取社会面超级大动作的依据呢。
住房建筑材料结构是死穴。这本是人类可以认识解决的。
草原毡房蒙古包不怕地震。渔港船舶船舱不怕地震。低纬度地区贫民棚户草房不怕地震。欧美很多发达国家民居木材结构房屋不怕地震。日本著名的木制小楼房一户建不怕地震。整体框架结构一体化房子也不太怕地震。城市高层建筑防震技术以及新型轻质材料普及运用也不太怕地震。
走到过很多国家,看到百姓民居住房,木制结构建筑占比很大。木材房子最大短板是火灾,所以已经大量使用阻燃合成材料配置阻隔。
现代化大都市明晃晃亮闪闪高楼大厦,基本以全框架金属材料支撑。高层部分具有高级别抗震功能新技术。铺装材料也是阻燃轻质新材料。外墙大多也不是普通玻璃。
纽约“911”大劫难毁掉的双子塔,并不是结构性解体。而是航空煤油燃烧造成上千度高温,使得巨大金属框架融化才倒塌。
而我们建设房舍大多还是使用水泥砖头沙子石头瓦块白灰。这些原生材料保暖御寒防潮抗损,优点很多。但是如果沉重散架坍塌破碎则碾压一切化作坟茔。
近年回到唐山,所到之处一片欣欣向荣,高度现代化城市。当年的浆砌块石墙体房子不见踪影,礁子顶平房更找不到了。但是一般的多层楼房民居仍然还是传统建筑材料和结构。想到地动山摇,这能行吗?
为了预防地震,彻底改变我们东方人的居住建筑文化,似乎没有可能。超级人口大国大量使用木材建房也没有可能。但是逐渐要求替代型的新材料进入建筑行业,强推防震结构技术并逐渐普及,适度淘汰传统砖石建材。完全可行。
好了伤疤不能忘了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