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子共振这个词无法查考是谁先提出来的,好像是老梁。大摡的意思:本来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生活在天南海北,很难聚集到一起,而由于网络的发达,他们能够从现实世界中在虚拟的网络中相聚。由于人数众多,形成共振现象,破坏力极强。本文主要探讨形成这种局面的一些主要原因——信息茧房。
当我们长期沉浸在同质化的信息环境中,就如同蹲在井底的青蛙,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天只有碟子大的认知幻觉。这种由信息茧房催生的认知偏差,正悄然影响着我们对历史、社会乃至人生的判断,让我们在固化的思维定式中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所谓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关注领域会习惯性地被个人兴趣所引导,最终将自身认知桎梏于如同蚕茧般封闭空间内的现象。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就是我们总是倾向于看自己喜欢看的内容,而看到的也恰好是符合自身偏好的信息,一旦遇到与自己观点相悖的内容,便会本能地认为其是错误的。这种认知模式催生了一种极端的行为倾向:一些人可以忍受生活中的苦难,甚至对不公现象选择妥协,却唯独无法接受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动辄以嘲讽、谩骂甚至人身攻击的方式对待异见者,将思想的差异异化为人身的对立。我在多个平台直播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说话没有也不需要事实,只有观点和结论,没有逻辑推导只有脏话或对容貌缺陷的嘲笑,比如直接给我扣一顶帽子,比如嘲笑我秃头等等。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信息茧房的形成变得更加容易,也更具隐蔽性。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我思想空间,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生活娱乐,都能轻松获取海量知识。但与此同时,技术的便利也让一部分人选择逃避社会中的复杂矛盾,逐渐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虽然同一兴趣社群内的交流效率大大提升,但不同社群之间的沟通却并未因信息的丰富而变得更加顺畅——有时甚至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更加艰难,因为每个人都被困在自己的信息舒适区里,失去了理解不同观点的耐心与能力。所以我在直播间会经常重复一句话:“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我也经常会提及短视频平台信息投喂现
象:平台会根据用户在不同视频上的停留时间,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判断用户的兴趣偏好,进而持续推送同类视频。这种看似贴心的推送机制,本质上是一种刻意的信息筛选——它只让你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内容,就像蚕吐丝结茧般,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被同质化信息包裹,一点点丧失对多元世界的认知,最终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它有一个明显的后遗症,那就是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非黑即白,没有灰色没有中间地带,你不是我的朋友,那就一定是我的敌人。
教育领域也存在类似的信息茧房困境,过度强调标准答案,将所有与标准答案不符的观点都判定为错误。这种教育方式看似在传递知识,实则在限制学生的思维边界——它不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元思考,不允许对既定结论提出质疑,最终的目的是将学生的认知固定在预设的框架内,潜移默化地削弱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当学生习惯了非对即错的思维模式,走出校园后便很难接受复杂的社会现实,更难理解多元观点存在的价值。所以很多中小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在封闭的题海中晃悠,自己的认知也被封闭,无法接受新鲜不同的观点,反而认为自己很有知识。一
信息茧房带来的认知幻觉,在对历史的认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其一,是对古人身高的误判。受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的影响,我们的脑海中总存在古人比今人身材高大的印象——文学作品里频繁出现身高八尺的厉害形象,甚至有记载称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但结合历史考证,古代的度量衡与现代存在显著差异,以战国时期的尺为例,一尺约等于现代的23.1厘米,八尺换算后仅约1.85米,九尺六寸约为2.22米,虽属于较高水平,但并非远超现代人类身高范畴。这种因文艺作品夸张描写形成的认知,正是信息茧房的产物——我们长期接触同质化的历史叙事,却未主动去考证史实,最终形成了“古人普遍高大的幻觉。
其二,是将历史悠久等同于文明先进的认知偏差。我们常常自豪于五千年文明史,并下意识地认为古代的就是最厉害的,但这种认知忽略了时间长度与文明先进程度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从生物学角度看,蟑螂和老鼠的存在历史远比人类悠久,它们在地球上已生存了数亿年,却从未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文明;从科技发展角度看,马车的历史比汽车早了数百年,油灯的使用时间比电灯长了几百年,但无论是速度、载重还是实用性,汽车都远超马车,电灯也远比油灯高效、安全。这些例子清晰地证明:历史悠久只是时间维度上的漫长,它不代表技术的先进,更不等同于文明的高度。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历史悠久即文明的幻觉,本质上是因为长期接触的历史叙事多强调传统的优越性,却很少从发展的视角客观看待古今差异——这种单一的信息输入,让我们的认知被困在古薄今的茧房里,无法理性判断历史与现实的真实关系。
信息茧房的危害,不仅在于它让我们产生认知幻觉,更在于它会逐渐削弱整个社会的理性思考能力。当越来越多的人被困在各自的信息茧房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与包容会逐渐减少,矛盾与对立则会不断加剧;当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成为主流,多元、理性的讨论便会失去生存空间,社会的创新能力与进步动力也会受到抑制。
那么,我们该如何打破信息茧房?首先,要主动跳出信息舒适区,有意识地接触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内容——无论是阅读不同立场的文章,还是与持异见者进行理性对话,都能帮助我们拓宽认知边界。其次,要培养批判性思维,面对信息时不盲目接受,而是学会考证、分析与质疑,比如在看待历史记载时,主动查阅史料、对比不同观点,而非仅凭单一来源下结论。最后,教育领域应摒弃标准答案至上的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让多元思维成为成长的底色。
打破信息茧房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每个人主动做出改变——从不再被动接受信息投喂开始,从愿意倾听不同声音开始,从学会理性看待历史与现实开始。只有走出井底之蛙的认知局限,我们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才能在多元的信息中形成独立、理性的判断,最终避免被认知幻觉误导,真正成为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