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老家,正值骄阳似火,偶遇60多岁的李大妈,满头大汗地拉着货车,赶紧上前帮忙推着。
岁月催人老,我成了大叔,李大妈脸上的皱纹也记载了岁月的苍桑。
当年我还是小屁孩的时候我大妈对我挺好,所以,现在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去看她,但每次离开后都有一种无奈的悲哀+心酸。
就像这次也是一样,看着她在烈日炎炎之下拼命拉货车的样子真的很难过,心总是一阵阵的揪着疼。
为什么?
因为她要赚钱,
赚钱干什么?
维持好这个家,
她有儿子儿媳妇吗?
有
儿子儿媳懒吗?
不懒
那赚的钱呢?
都自己花了。
儿子儿媳常年在外面打工,十几年了,不但没有象征性地给钱李大妈与她老伴一些零花钱,反而是李大妈夫妻俩帮儿子儿媳盖好了房子,还给他们带孩子。
儿子没钱买车,硬是借钱也要买,借了还不够,直接管姐姐要,强制要,理由是,姐姐向李大妈老伴借了钱,所以必须还,因为李大妈老伴的钱迟早是属于他的。
李大妈与老伴不敢吭声,只能对儿子儿媳战战兢兢、小心翼翼,为啥?
她总是说:女儿出嫁了,就这么一个儿子,我不对他们夫妻俩好一点,以后我老了动不了他们不管我怎么办啊。
三观尽碎!看到了不?这是她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担忧啊,可是,她的未来会好吗?
小时候李大妈对儿子就百般疼爱,一直“高级”地养着,如今年过六旬了,对儿子儿媳还是百依百顺,每次过年回家,儿子儿媳只需要带一张嘴巴回家,人情世故一直停留在儿童时代。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
“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对他千依百顺。”
李大妈对儿子的爱太满了,简直爱得卑微到尘埃里。
正因为过度的爱,吞噬了儿子本该拥有的担当与责任,导致儿子一味索取,不知感恩,只管自己活得青春无敌又过得光鲜亮丽,却不看看身后默默供养着他的父母。
网上曾经流传一段视频,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只是因为父亲没钱给他买iphone7,他竟然逼父亲在门口下跪。指着父亲破口大骂:
“人家爹过年都十万八万的给,你再瞅瞅你那个样,要多窝囊有多窝囊,我怎么有你这么个爹?”
“让你买双鞋,不说阿迪耐克,给我买个李宁也行啊,你TM给我整双安踏,还搁早市上买的,还有脸问我为啥不穿,你说呢,丢人不?”
“我忍你16年了,你记着,今年没有iphone7,我没你这个爹,这事咱俩没完,听见没?跪下!”
儿子的辱骂不堪入耳,可父亲不但一声不吭,还唯唯诺诺地给儿子下跪认错,俨然一个做错事的小孩。那震惊的一幕,让人心生悲凉。
莎士比亚曾说:“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噬痛人心。”
为什么会这样?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这确实是做父母的“自作自受”,
是父母用爱的名义助长了孩子的“受之无愧对感”,是自己亲手一口一口把孩子培养成了唯我独尊的”白眼狼”,
付出得越多,儿子却变得越来越冷漠,导致现在儿子不但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还会嫌弃父母没钱没权地位低。
龙应台在《目送》中曾说过: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养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他捧在手心,而是要教会他独立奔跑,独自面对这个残酷复杂的世界。
不能一味用包裹着爱的方式,让他一直在温室里成长,应该教会他如何独自去经历风雨。
懂得放手,才是最深情最有智慧的父母。
《少年说》里,高中生黄一鸣在演讲台上 “控诉”自己的爸爸:
“妈妈回老家一个月,和爸爸两个人在家,爸爸没有给自己做过一餐饭,都是带自己出去吃,那一个月真是苦死了。”
妈妈笑着反问:“爸爸不给你做饭,你为什么没有想到给爸爸做?”
妈妈的回应不仅是教他独立生活,学好本领,懂得感恩,心疼父母,更是提醒他要换位思考,不能一直“搜刮”父母,因为他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的羽翼,需要独自去面对生活的艰难与苦涩。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和有效的监督。
如果孩子一直站在索取的角色上,就很难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不易。
只有让孩子体验并懂得生活的艰难与困苦,学会勤奋和努力,才是对孩子最“高级”的富养。
父母对子女要爱,没错,怎么去爱,用何种方式去爱还是需要认真斟酌,请收敛好满腔热忱地“奉献精神”。
教会孩子感恩是父母一生的福气,希望天下每一位父母,在倾心所有、竭尽全力以后,都能养育出值得炫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