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早在邮箱收到的一篇教育随笔,作者是大一班张燕老师。细细读过几遍,被张老师一心为孩子,全心做教育的行动深深地感动着。
一位老师能如此全情地投入工作,一心想着孩子的发展,这是团队的正能量,更是老师们学习的好实例。
虽然是刚开园的一篇教育随笔,事情也是针对孩子间的交往冲突。但张老师没有说教的语言,没有权威的批评,有的却是冷处理的教育办法,让当事孩子在观看他人游戏和聆听同伴间的讨论,懂得了“谦让”的真正内涵,从而达到自我教育。从这足以看出老师的用心和教育智慧。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张燕老师笔下的镜头!
这天早晨的户外体能锻炼时间,博和宇又打架了。打架的原因很简单,无非就是争抢玩具。
其实博和宇打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之前在全园的户外体能观摩活动时,有很多老师在观摩我班的户外体能锻炼时就发生了此类事。当时玩的玩具也是沙包,可能我在组织其它的孩子,对他们两个的关注还不够,没有及时发现他们的打架行为。还是在活动总结过程中,有老师告诉我:你班的孩子在谦让意识上还不够,为了争一个沙包,扭在一起打架,还专门往头上打。我当时一听,首先就想到了他们两个。后来经过询问,也证实了我的猜测。事后也进行了引导教育,告诉他们要谦让。没想到这次又扭打到了一起。
只见两个小家伙,你按着我,我扯着你,瞪圆了眼睛,涨红了小脸,谁也不肯松手,对于其它小朋友的劝告听而不闻,对于其它小朋友的提醒“张老师看见了,张老师走过来了……”也理都不理。甚至我都走到他们面前,叫他们的名字,他们也没有放手的打算。当时看到这样的他们,我还真有点恶趣味:好吧,我看你们能僵持到什么时候?看你们能忽视我到什么程度?(当然是在观察之后,确定他们不会对对方造成实质性伤害的情况下。)于是我蹲下身子,饶有兴趣地看他们两个打架。过了一会儿,博看到我只是盯着他们看,有点撑不住了,先松了手;接着宇也松手了,但脸上的表情还有点不以为然。看他们松手了,我说:“你们先看其它小朋友怎么文明地玩游戏吧!”犯了错误,自然要接受一些小小的“处罚”――他们这次游戏的机会被取消了。这两个孩子一直跟着我,直到游戏结束,直到回到教室,直到所有孩子都坐到了座位上。其他孩子也都知道我要处理这件事了,动作幅度小了许多,很快在座位上坐好,甚至连呼吸也比平常轻了几分!
等所有孩子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我和这两个孩子的身上时,我请博和宇站在前面,问他们:“为什么打架?”博先说:“我要拿那个红沙包,宇就过来抢!”宇紧跟着说“是我要拿那个沙包,博跟我抢!”这样看来,无非是两个孩子同时看中了红色沙包,同时伸手了,都想玩,都不想放手,所以争抢不下之后,扭打到了一起。接着我问:“今天错在哪里?”博咕咕囔囔地说:“不应该打架!”宇诺诺地说“不应该抢玩具!”“那么,应该怎么做?”“应该谦让!”“怎么谦让?”博的眼睛低垂着,不说话了;宇继续揪着衣服角,不安地望着我,说不出来所以然。
我以为是我的态度及语气吓到他们了,随即换了一种温和的语气再次问他们:“两个人同时喜欢一个沙包,都想玩这个沙包,这时怎么谦让?”
过了好大一会儿,他们还是不说话。看着他们不安的样子,就是说不出来如何谦让,我突然意识到:是不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谦让”?只知道“谦让”这个词语,具体该怎么做,却不甚明白。于是就对其它小朋友说:“请你们来教教他们,怎样谦让?”马上就有小朋友说:两个小朋友都喜欢这个沙包,大的孩子应该让给小的孩子先玩;这次博先玩,下次宇再玩;一个人拿这个沙包,另一个孩子可以选择其它的沙包,沙包有很多;你们可以商量着一起玩……”
其他孩子所说的解决方法越来越多,博和宇听得小眼睛渐渐亮了起来。瞧,孩子们还是很会想办法,很会教育其他孩子的,大道理说得一点不比老师差!
面对打架的孩子,不妨试试冷处理。隔一段时间再处理,当事的孩子冷静了,老师也冷静了,此时再引导教育,往往能更客观地处理问题。所以切忌在气头上不问青红皂白,简单粗暴地处理打架的孩子。
其次,要善于引导孩子教育孩子,虽然孩子所讲的道理没有老师的深刻,但经孩子的口说出来,不但教育当事的孩子,更提高其它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
再者,不要用成人的思考代替孩子的认知,不要想当然。有些道理,成人觉得没必要,但孩子不一定理解。有时孩子做得不对,可能恰恰是他真得不懂!
虽然是大班,但这是一个新的大班,班里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幼儿园,不同的班级,形成班级集体意识,学会团结友爱、互相谦让,这需要时间,也需要过程。有些孩子甚至连班中其它孩子的名字都叫不准,有些可能真的对他来说是“陌生的孩子”,又怎么能一味地要求他“谦让”。所以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有改正的过程。教育,慢工出细活,所以急不得!
我的心语:
读着张老师发在邮箱的这篇活动反思,脑海中不断显出孩子在活动中的冲突景象――为了一个红沙包,两人谁也不让谁,于是撕扯在一起。从张老师细致的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两只小手紧紧地抓住沙包,势均力敌。
写到这,大家可能会想到,老师接下来会怎么处理这件事呢?批评、罚站、剥夺游戏的权利……
但张老师没有这样做,而是通过冷静思考,决定进行冷处理――先不急着处理孩子间的冲突,让他们自己先处理。
把问题抛给孩子自己解决,不能不说这是老师的一种教育勇气。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其实是在教会孩子自己的问题自已解决,同时也让孩子懂得今后如何与小朋友友好相处。
老师没有插手孩子间的矛盾冲突处理,不代表老师不关注孩子间的矛盾冲突,而是还给孩子自己处理与其他人矛盾的机会,教会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最终两个孩子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都主动给对方道歉,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悟出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与人合作的道理。
张老师冷静中没有用成人的思维讲一大堆道理,没有用成人的观点代替孩子的认知。而是发挥班级孩子对“谦让”道理的理解,运用具体的方法让有“矛盾冲突的孩子”懂得了“谦让”。正如张老师自己所说“虽然孩子所讲的道理没有老师的深刻,但经孩子的口说出来,不但教育当事的孩子,更提高其他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
可见同伴教育有时真正胜过说理教育,这不能不说是老师的教育智慧!
很多时候,我们教育孩子总喜欢说一大堆道理,孰不知,成人说破嘴,都不及同伴的以身引领。张教师正是从孩子的感受出发,在充分尊重与理解“打架”孩子的处境时,让孩子间进行“谦让”教育。
此乃“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以渔”!
智慧是情感的表现,教育智慧是强烈渗入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等情感方式。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时刻把“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作为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充分尊重每个孩子的人格、思想、情感和意志。
教师的教育智慧从何来?需从观察孩子,立足孩子,了解孩子而来。
教师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有智慧?我想,这需要教师本身对教育的情怀,对教育的追求,对教育的热爱!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我想:教师拥有教育智慧,是孩子一生的幸福;拥有教育智慧,应该是为人师者不懈的教育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