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家长问,孩子高三了,时间安排不好,家长想让他制定计划,又担心这是不是控制,家长说自己也从来不制订计划,即使有想法也不会写出来,因为如果写了计划完不成,就会垂头丧气,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去做。
我的回答:
要求孩子做计划,是不是控制?任何离开剂量谈疗效的行为都是耍流氓,同样,把父母对孩子的任何参与都等同于控制也是不合理的。如果只是建议、帮助,大可不必上纲上线,如果想借此机会延长孩子的学习时间、增加学习内容,那就是控制。
控制源于焦虑,面对孩子的重大人生关卡,孩子对其重要程度的认识也许不如父母,父母希望孩子做好准备,从容应对是很正常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绝不能越殂代疱,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是一切计划的起点,脱离孩子主观意愿的计划就是家长的计划、意愿,是控制无疑。
说完控制,再来说说“计划”,计划是个好东西,它可以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选择时间,节省脑力;明确任务,合理规划,让事情变得条理清晰,人们喜欢订计划,因为计划通向一个美好而明确的目标,能给人带来希望和掌控感,只要按计划执行,就能达到目标。但不切实际的计划带来的压力会超过动力,比如计划的任务过多或过高,难以完成,都会给人带来挫败感,进而因为在计划面前屡战屡败而产生抵触心理,就像这位家长,一方面抵触计划,一方面又不愿放弃做计划。
如何降低计划带来的压力?需要认识到:计划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好比上山砍树,我们不会因为树没砍倒而对手中的锯子充满压力,更不会弃锯子而去手砍脚斫。
使用锯子没有砍倒树,可能是没有抓紧时间砍,也可能是对木质没有充分了解,花费时间超出预期,也可能是锯不合适。
解决办法一:抓紧时间,劳逸结合,有些事,比如歼灭战,适合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有些事,比如登山适合劳逸结合持续发力,不骄不躁,不要想一口吃成胖子。
解决办法二:对木质没有充分了解,也就是对作业的难度没有正确的评估。作业不是用来完成的,而是用来寻找漏洞的。导致计划不能顺利完成的漏洞找到了,就要先补漏洞,计划要随之做出调整,重心向漏洞处稍做转移,等补漏工作完成,再重新制订计划,周而复始,漏洞都补上了,完成速度自然就快了。
解决办法三:锯不合适,计划是理想状态,如果不能在现实状态下得到贯彻,则需要马上进行调整,不能削足适履。
人们常说,高三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作业是无限的。那么,计划就是用来打脸的吗?不,完不成的计划也自有其重要意义。完不成的计划会教会我们两点:
第一, 学会取舍。还是那句话,作业不是用来完成的,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总结出自己擅长或薄弱的科目、环节,擅长的少做不做,薄弱的多做,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就会事半功倍。
第二, 学会调整。事情的四个维度,重要又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既不重要也不紧急,有些事情重要但不紧急,也一定要把它列到计划上,尽量抽时间去做,不要把它拖到重要又紧急或无疾而终。
综上,计划是辅助工具还是伤人利器,全在于如何使用,在此,化用胡适先生的话与大家共勉:怕什么作业无穷,完成一分有一分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