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书本,脑海翻腾不止。我原以为第一次读毛姆的作品,应该不会有现在这般感受,毕竟此前无所闻之,而自己最初看书的目的非常浅薄,只是为了解所谓的写作技巧。途听很多名作的创作来源于它,诸如钱钟书的《围城》等。
往往目的性的阅读可能会让读者的浮想先入为主,但是它并没有。
最初我甚至猜不透书名究竟是什么意思 ,而我又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去探索,就只能顺着作者的笔锋向下读去。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是收入不错的证券交易员,儿女双全夫妻相敬如宾,过着幸福平静的日子。突然有一天他却抛妻弃子离开了他原来波澜不惊的生活,所有的人以为他是跟情人私奔了,却不曾想他只是为画画,为画出他心中的美而流落四方,从巴黎到最终的塔西提,贫困潦倒与他形影为伴。
他生前是不通情理,自私,冷酷一心追逐梦想的疯子;死后却成了人人赞美的天才。
有人说思特里克蓝的原型就是画家高更。我对于艺术是一窍不通,从来不懂梵高的作品,对印象派的画风根本品不出个所以然来,也无法想象作者文中描述绘画作品带来的一系列震撼及各种感受,但是小说却真实的让人触动,关于一个天才与疯子,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的悲伤写照。
虽然作者在文中对思特里克德兰的冷血,残酷多次进行特写。为了艺术抛弃亲情与情爱,没有道义与感恩,但那么多批评的词藻也没能掩盖住赞美之情的流露,这样一个无情的人居然让人痛恨不起来,难道仅仅因为他是天才?
为艺术献身的天才与修行的苦行僧,有些相似。都放得下前程往事且超然于物外。世间追求美,信仰的人不少,但是能放下一切,心无他想的人能有几个?
有人说月亮即是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六便士则为现实的生活;仰望理想而脚踏生活容易,但触及理想离开生活却不易。
小说的人物塑造同时充满着矛盾的个性,譬如说被思特里克兰德伤害的施特略夫,“心里有罗密欧的热情,却生就一副托比 ,培尔契爵士的形体。他的禀性仁慈,慷慨,却不断弄出笑话啦,他对美的东西从心眼里喜爱,但自己却只能创造出平庸的东西;他的感情非常细腻,但举止却很粗俗。他在处理别人的事物时很有手腕,但自己的事却弄得一团糟” 。
再如思特里克兰德的前妻,看似对她丈夫的忠贞痴情实则更在乎自己的名誉,作者对她的同情转变成些许厌恶 。“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中也找得到美德”。
我们真实的生活不也是矛盾四伏吗?
有人过着波澜不惊的日子,内心却向往惊涛骇浪的生活;有人厌倦了四处漂泊,希冀一处港湾为永久的家;什么才是真实的自己,什么才是最终的向往?
思特里克兰就是听到内心的召唤,踏上追寻艺术的路途。他野蛮粗鲁的外表举止下,没有复杂的想法;冷酷而无情的心里其实窝着一湾最纯洁的湖,我觉得他并不是铁石心肠"。有那么一瞬间,思特里克兰德的铁石心肠似乎被打动了,泪水涌上他的眼睛,一边一滴,慢慢的从脸颊流下来。” 我的心那一刻也似乎被打动了。如果将埃塔换作是他原来的妻子,或是勃朗特,她们会一直陪伴这个患有麻风病,眼瞎,甚至最后死去尸体都腐臭的疯子吗?
天才之于疯子,是孤独的,结局大多凄凉,却是最纯真而忠于自己的灵魂。这也应该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吧,造就了不少天才,而这些疯子也创造了世间少有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