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无聊的魅力》阿兰·德波顿
之前从未听说过这个作家,对他的写作风格一无所知,然而,翻看书本对他的简介及他的著作列表,会发现他不偏爱讲故事,而是更愿意通过生活点滴来抒发所思所想。这本书非常鲜明地展示了他的特点,通过他看到的一幅画、欣赏的一个画家、参观动物园、对漫画的见解等组成一篇篇小品文,最后由这一篇篇小品文组成了这本书,来体现生活百无聊赖时隐藏的魅力。
若干年前,我还困扰在眼前的小悲伤小欢喜小幸运时,对于散文有一种没有缘由的青睐。不识愁滋味的少年为赋新词强说愁,芝麻点大的事情都能引发一连串关于人生的期待或者失望。然而历经岁月沉淀,看过的事情越多,对于散文的好感变得越稀薄,一本充满个人情绪和慵懒意味的散文集远没有一篇切中要害的时评读来痛快。一些人生哲学,自以为看透;一些世故人情,自以为看穿;一些伤春悲秋,自以为只属于不成熟青春年少。但是看看一些文人墨客,往往走至耄耋,生活趋于平淡,小品文成为让人心生神往的耐读精品。是不是人生就是一个循环,从激烈渐归平静的循环?
但是,度过阿兰·德波顿的《无聊的魅力》后,忽然让我发现我在日渐程式化的生活中,丧失了发觉乐趣的能力。青春年少时的强装闲愁,早在世故的朔风中被吹散到天边,饱满的情绪也被当下的生活逐渐消磨,生活正在一步步走下蝇营狗苟的基调。
看一本书的最大收获不在于之后能够记住多少优美语句,也不在于能够起到多大指引人生的作用。看一本书的收获,往小处说能在无聊的时光轴中不那么单调地前进一小格,往大处说能引起瞬间或者几分钟的思考或者反省,这样就已经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阿兰·德波顿这本书并不见得篇篇文章写得优美绝伦,甚至有些文字我读来觉得枯燥而直接浏览而过。但是这本书还是伴我在漫长的上班路上,避免了瞌睡坐过站,还是有些文字让我的视线多停留了几秒,还是有一些观点耐人寻味。
“我需要一个内心有趣的人,她不会要求一个城市必须‘有趣’;我需要一个充满激情的人,当她的城市没‘意思’的时候,她会毫不在意;我需要一个洞悉人类灵魂黑暗悲剧一面的人,她能够欣赏苏黎世周末的宁静。”阿兰·德波顿这句话其实并不仅仅局限于恋人之间,同时还适用于至交好友之间。灵魂伴侣是恋人或者夫妻之间的最高境界,心有灵犀是友人之间最不言自明的默契。
百无聊赖的人生,仔细品味,也能体会出不同凡响的魅力。
10、《天空线下》张北海
这是一本纪实的散文集,主要讲述二十多年前美国纽约这个城市的风土人情。作者通过自己对纽约点滴现象变化的感受,来记录一个城市的变迁以及倒映出世事无常。平心而论,书中表现的物换星移发生的时间点是二十多年前,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印象中的纽约早已不是作者以为的样子,但是如果静下心来聆听作者的感受,还是会有所裨益。
作者生于北京,长在台北,工读洛杉矶,任职联合国,退隐纽约。从他的履历来看,必然经受了多种文化氛围的浸染,因此对一个城市的感悟往往能通过最简单平实的笔触跃然纸上。作者的语言风格既不完全美国化,但是也不完全中国化,有些章节写得颇为有趣,有些章节也被我一眼带过。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篇文章写关于研究《星期天时报》的情节,让我有点难以想象。作者在周末花上14个多小时去将《星期天时报》所有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研究当天这份报纸到底给读者呈现出什么信息。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样的举动很无聊,纯粹在浪费时间,但是根据作者所讲述到的,就连该报社的各大栏目的编辑都无法告知他当天的报纸到底有多少条信息,作者的这个举动对我来说,却有一种难以表达的熟悉感。
我记忆中一次对一沓沓动辄几十页的报纸进行信息搜寻的经历,是在撰写硕士毕业论文时,查阅了三份报纸三年内所有的信息。还有一次是我刚到报社工作时,主编让我每周末去市图书馆翻阅四份报纸近十年的所有信息,查找新闻线索和灵感。这两次经历,对于我来说都不算愉快,不仅仅是费眼,更多的是累心。为撰写毕业论文进行的报纸信息归纳,担心自己学术研究水平不够,不能顺利毕业;为找新闻线索进行报纸信息搜索,担心报上的选题无法入不了主编法眼,倍感压力。因此,作者14个多小时研究《星期天报纸》,我应该能够感同身受。
总的来说,这本书谈不上有多出彩,也许是因为我没有作者一样的生活背景,但是闲来读读也是可以不错的选择。
11、《鱼王》甫跃辉
此刻是2015年12月31日零点整,我刚刚收拾完元旦去冰城哈尔滨游玩的行李,之后还要早起去上班,接下来没有时间安下心来好好写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所以暂且就偷懒这一回,下不为例。
这本书一共分为《鱼王》、《鹰王》和《豺》三部中篇小说,故事情节还不错,给人以返璞归真的乡村生活印象,在乡村里挣扎的或阴暗的人性,或执拗的灵魂,或许总有触动人心的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