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

阿富汗对我们来说一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说它熟悉,是从1979年苏联侵略阿富汗开始,历经塔利班血腥统治,到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以及战争至今连续不断的恐怖袭击,让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在电视、网络上看到关于这个国度的报道。说它陌生,这个与中国接壤的邻居,与其他邻居相比,不论是从政府层面对它的影响,还是普通民众对它的了解都比较少。这个国家是怎样的,让我来描述除了想到恐怖袭击,其他的基本一无所知。记得很多年前我曾在电视上看过一部阿富汗电影,名字记不得了,只大概记得是一部描写游击战争的电影,一群身穿阿富汗民族服装的游击队员在寸草不生的高原荒漠中穿行。由此,我对阿富汗国家的印象就定格成荒芜、贫穷、肮脏,以及随处可见的残垣断壁。最近,网上流出一些据说是苏联发动阿富汗战争前普通人的一些照片,从照片上看,当时人们打扮非常时髦,女性穿着连衣裙,烫着与好莱坞明星相似的短发,表情轻松愉悦。确实与现在我们从电视上看见,面目憔悴、眼神恐惧,妇女黑巾裹头的形象相去甚远。我也经常在想,阿富汗这个国家战争前会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和一个人一样不可能永远都是一种状态,有落魄时候,也应该有辉煌的时候,只是想想我也没有去深究,直到最近,我读了一本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后,对阿富汗的印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其实在几年前我就看到过这部书的评价,当时想当然的认为近年来阿富汗成为世界的焦点,出来一本美籍阿富汗人写的书,受到热捧不意外,因此,也没有找来看。这几年逛书店,这本书一直都放在比较显眼的位置,经不住诱惑,就买了一本,读罢个人觉得这本书能畅销并且能得到美国《时代周刊》等主流媒体的赞誉,确实有它不凡之处。

第一, 小说发表的时间点为小说的风行提供了前提。这部小说发表于2003年,彼时离911恐怖袭击不足两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军与阿富汗盖达组织和塔利班为对手的阿富汗战争正在胶着进行,阿富汗正是世界的焦点,此时一部由美籍阿富汗人创作的以阿富汗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为背景的小说在美国出版,必定会引起不小的影响。

第二,小说曲折感人的情节使之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整部小说发生的背景——正好是阿富汗这个国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几十年,一个国家从比较富裕,经历战争摧残,导致国家四分五裂,并在塔利班的恐怖统治下度过了十几年,放眼世界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经历过如此磨难的国家也就仅此而已。因此,在如此变幻莫测的时代背景下展示个人的命运臣服于国家的大命运,个人的经历因国家的巨变而改变,并且还是向坏的方向发展,真正诠释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看后让人唏嘘。小说以第一人称手法,讲述“我”阿米尔一个家境富裕、无忧无虑整天与仆人哈桑疯玩的小男孩,因苏联的入侵国破家亡与父亲被迫以难民身份逃到美国,在美国这个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过着贫困生活,好不容易慢慢适应美国生活,又因一通电话,义无反顾的回到在塔利班恐怖组织统治下的祖国,解救曾经的仆人哈桑(实际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死后留下的儿子索拉博,经过九死一生终于将索拉博带回美国,但是,过早饱受蹂躏、惊吓的索拉博失去语言能力。小说前半部分描述阿富汗时,以大量的笔墨描写“我”参加风筝比赛,哈桑为我追风筝,以及哈桑追风筝的独特技巧,小说最后以“我”与索拉博放风筝追风筝结束,风筝是联系“我”和哈桑父子的重要纽带,在整部作品中作为一条重要线索贯穿前后,同时风筝又是一个象征,象征着“我”以及人类一直苦苦追寻的善良、诚实、勇敢等品质,所以追风筝的人既可以是实写“我”和哈桑,也可以是我们所有的已经或正在追求真善美的人。

第三,小说中人性的忏悔,灵魂救赎的苦苦追寻,大大的提升了小说的思想性。小说虽然只是以一个小男孩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推动情节开展,但是,却提出了一个关于人性的普世价值的追问。阿米尔在一次哈桑被坏小孩欺负的时候,由于害怕、怯懦,以及一点私心,选择了逃避,后来又因为撒谎,造成哈桑以及哈桑的父亲(名义上的)离开了阿米尔家。阿米尔一直为此受到良心的谴责,直到成年后回到阿富汗与当年的坏小孩进行一场殊死搏斗,并救出代表哈桑的索拉博,25年一直饱受拷问的良心才得于平静。古今中外不管是贤人圣哲,还是高官达人,亦或是普通民众,一生中都或多或少会做出一些违背良心,甚至良知的事,但是,有多少人真正进行过良知、良心的拷问,真正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反思过。普通人即使有这样的煎熬,知道的人也不会太多,所以一些敢于用文字记录拷问良知、拷问良心的作品,往往会让大多数人产生共鸣,从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忏悔录》,到当代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莱维《这是不是个人》无不如此。一些媒体在评论这部作品时,将其描述为友情、亲情、背叛、救赎的故事。我个人觉得,如果这只是一部描写亲情、友情和时代变迁对人的影响的作品,它的思想性将大打折扣。所以,这部作品最难得的地方是他对人性的反思。人都会做错事,做错了是心安理得、自欺欺人,还是三思反省,寻找救赎。古往今来不断地都有人在寻找答案,天主教有忏悔祷告,佛教有做善事寻求来生得到解脱,儒家有“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传习乎?”,这些都说明了只要是关于人性,不论国别、不论宗教信仰,都基本一致。本来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救赎的历史,历史上我们以国家的名义,民族的名义、宗教的名义、正义的名义做了多少违背良知的事,也就是因为事后我们很多都进行反思忏悔,人类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比如欧美国家对中世纪宗教的反思,德国对纳粹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我们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等等。

第四,作者的叙事手段、风格是这部作品取得成功的保障,世界上每天发生这么多事,我们常常讲现实比小说更精彩,但是要将精彩的生活用文字方式记录下来,是需要作者的叙事水平的。我个人觉得作者在这方面很不错,虽然整个故事都是按照阿米尔的经历来展开的,但是在对人物心理描写,景物的描写,以及事件的阐述笔触还是非常细腻的。还有整部作品对篇名的照顾,前后呼应,有始有终,让人思考回味,还有设置的一些梗,比如哈桑天生兔唇,阿米尔回到阿富汗救索拉博时与坏人搏斗嘴唇撕裂人为造成兔唇,让人惊叹造化弄人。

最后,谈几点小感悟,一是文中在介绍哈桑时提到他是哈拉扎人,对他的形象进行描述时说明哈扎拉人的长相与东亚人相似,哈拉扎人在阿富汗属于下等人,受到长相接近欧美人的普什图人的歧视。我由此感悟,歧视无处不在,有宗教间的歧视,宗教间不同门派的歧视,有国家的歧视、人种的歧视、地域的歧视,财富的歧视。阿富汗人对于中国人来说虽然说不上歧视,但是我们还是很有优越感的,从书中看,其实我们的东亚面孔反而会是他们歧视的对象。二是伊斯兰教的问题,如今伊斯兰教由于一些极端教派成立恐怖组织,宣传恐怖教义,制造恐怖事件,让一些不了解伊斯兰教的人谈“教”色变,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为什么创立了上千年的伊斯兰教,原来都与世界上其他宗教和平相处,现在是怎么了?还有深处恐怖组织控制的国家和地区,那里的人们难道都被洗脑了,死心塌地的追随恐怖分子。从这篇小说看,其实不然,小说中的“我”及“我”的父亲都不是虔诚的穆斯林,但是在塔利班统治阿富汗之前,并没有妨碍“我”的父亲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绅士,可见当时的阿富汗在宗教问题上还是比较开明的;对塔利班极端组织的描述,可能由于作者已经离开阿富汗,对塔利班的统治没有亲身的感受,但是小说还是从几个还生活在阿富汗的人的口中说出他们的感受,说明了真正的穆斯林不会干这种杀人越货、残害百姓的事的。最后一点,我很想对有小孩的家长讲,让他们的小孩阅读这本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