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6日读书分享第36天
《孔子如来》——(36)关心,就是关乎心
盲人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边,孔子告诉他说:“台阶到了。”走到坐席边,孔子告诉他说:“坐席到了。”大家都坐下后,孔子告诉他说:“某人在那里,某人在那里。”
按说古代的盲人乐师都有“相”,也就是扶他走路的人,不必孔子如此费心指点,何况孔子身边还有很多学生,也可以照顾这个特殊的来访者。但是 孔子看见盲人进来,眼睛就没离开过他的一举一动,并随时予以提醒。这些提醒,也许对于师冕不必要,但是对于孔子自己,却是一种自然的关心与牵挂。这不是思考了自己是否应该这样做之后理性指导下的道德行为,而是出于一种自然而然的仁慈内心的第一反应,是后来李贄所谓的“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的“赤子之心”;也不是理性思考了这种关注对于对方是否必要,而是感性感受对自己是否必须的问题。简言之,这种关心,不是对方需要,而是我们需要,这种关心几乎是本能的,不加以关心倒是很令我们难受的,这种感受迫使我们对对方施加关心,甚至是多余而不必要的关心。
生活中,我们发现,父母对子女,总是啰嗦的,而子女总是厌烦啰嗦的——因为不必要。可是子女一旦成了父母,马上又开始对自己的子女啰嗦了。这种啰嗦,是出于一种极为殷切的关心与不放心,而不是出于理性分析。事实上经过理性分析,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关心与爱都是不必要或无用的。但是这种从实用角度看来“不必要”的爱与关心,于人生,于世界 ,于你我,真的不必要吗?
这世界,太多的关心,于事不必要,于心不可缺。因为“关心”,它不是关乎对方,而是关乎我们自己的心。
这个盲人乐师,虽然看不见孔子的面容,但是听着孔子温和而关切的提醒,他的内心,岂不感知到一种温暖!不必要的提醒里,包含着人生不可或缺的温暖!
两千多年以后,我们读到这一段,孔子对盲人无微不至的关照,一一指点的爱护 ,那种场景也还是如在眼前,那种圣人的慈祥,也还是另我们感动不已!
在这种感动中,我们不仅感知到了世界的温暖,我们还不知不觉地改变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