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经常刷到到家长发的关于新生排座位的视频:孩子个子小被排到最后一排,孩子在空调出风口旁边,孩子在了垃圾桶旁边等等。
关于孩子的座位,很多人有一种错觉,坐得越靠前成绩越好,坐在后排就好像被老师放弃了。坐什么位置真的那么重要吗?对位置的过分执着,其实也反映出家长的焦虑。
焦虑这个词儿近年来越来越火,有人把焦虑的源头指向了培训机构,一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让家长异常焦虑,小学一年级貌似是孩子正式的起跑线。
在孩子上小学前,家长耗尽财力和精力选学区房。学校落定了,又想办法托关系,给孩子分到好的班级,好的班主任。分班之后又关注座位,揣测老师对孩子的态度,似乎这一切都是起跑线不可分割的部分。
这些细枝末节,真的能决定孩子起跑线的位置吗?
现在想想你上小学的座次,坐最后一排和第一排的差距,真的那么大吗?
我上的是村办小学,班里应该有六十多个孩子(具体数字我真的忘了),我个子小坐第1排,我的同桌是一个比我还要矮小的男生。
说实在的,我对班里其他人的印象很模糊,唯独对这个同桌印象深刻,虽然我忘了他的名字。一年级时老师说,同桌之间要互相帮助,如果你的同桌没有完成作业,你是不能放学的。
我的这个同桌,写字比蜗牛还慢,一道简单的题,也要墨迹半个小时才写。为了响应老师号召,发扬互助友爱的精神,我也不能提前放学。
到后来我求他抄我的作业,他也不为所动,坚持自己做,我每天被迫上自习的噩梦,直到升二年级才结束,因为我同桌留级了。他这份“执着”让我在20多年后对他依然印象深刻。
好像有点跑题了,我说我同桌的例子只是想证明位置决定不了成绩,坐在第1排跟坐在最后一排都有学不会的人。
家长焦虑的不单单是座位,还有很多方面,从家长群里可以看到形形色色家长担忧的问题:
班主任是年轻还是年长,年轻的担心没经验,年长的又怕她太教条;孩子的同桌前后桌有没有不不好好听讲的,会不会影响孩子?学校的午餐合不合口味,送餐企业有没有资质,孩子在学校午睡,趴在课桌上会不会不舒服?
这么多的担心,家长怎么能不焦虑?其实,孩子步入一年级,家长有这样那样的担心很正常,但如果担心过了头,变成严重的焦虑,就会影响正常的生活,甚至影响孩子的情绪。
怎样减轻焦虑呢?作为一年级新生的妈妈,我觉得我还算淡定,可能是因为我经常写育儿的文章,也看过类似的书籍,我的心理建设还算比较成功。减轻焦虑,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当孩子的某些事让你焦虑时,把这件事放到人生长河中去看,你会有不一样的视角。
孩子只学会了20以内的加减法,落后于上过幼小衔接的孩子怎么办?孩子坐最后一排,上课不听讲怎么办?
当你有很多顾虑的时候,马上强迫大脑停下来,回忆一下自己上一年级的时候。
上课总有人叽叽喳,有人不听老师讲课,被老师罚站,不管是坐在第1排还是坐在最后一排的人,都可能打瞌睡犯错;那个一年级考双百的女孩,连高中都没考上,从来没考过双百的你,却按部就班考上了大学。记忆中模糊的一年级的同学们,他们现在的成就和上一年级的座次表现又有多大的关系?
在回忆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你现在眼里天大的事情,放在人生的长河中,只是极其不起眼的一件小事,甚至已经被遗忘的。
我们关注的不应该是这些细枝末节,而是要想一想,我们希望孩子在10年后20年后变成什么样子,朝着这个方向引导孩子就够了。
比如说,你希望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那从现在开始,他就要做一个有担当的孩子,他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为自己做的不好的不对的事情承担责任。
一年级的家长群里,有位妈妈在传授经验:孩子忘带跳绳了,她拿着跳绳克服重重险阻,终于递了在操场上上课的孩子。
让带跳绳是前一天体育课老师说的,没有把带跳绳的信息通知在班级群,只能依靠孩子传达。很多孩子都忘了,包括我家孩子。
虽然家离学校只有10分钟的距离,我也没想过给他送跳绳,这是他应该自己做的,他没有做到。如果我给他送过去,他没有任何的损失,那下一次有了类似的事情,他依然不会放在心上,因为有人给他补窟窿。这次忘记带跳绳,下次会忘记带书包,再下次可能会忘记带准考证,我们真的有能力每次都及时救火吗?
忘记带跳绳的后果并不是难以承受的,让孩子自己去承受,他就会确信,自己的事情自己要负责,不能推给别人。
当你焦虑时,把这件事情分成两部分去想:哪些是你能够有所行动的,哪些是你无能为力的,把注意力集中到你能有所行动的部分。
百度百科上,对焦虑的定义是:焦虑是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它与危急情况和难以预测、难以应付的事件有关。
焦虑是因为不确定,就比如说,孩子在学校过得好不好?我们不知道确切答案,才会产生焦虑。但这个问题的影响因素太多了,孩子在学校好不好,跟学校的环境、老师、同学有关,也跟孩子的适应能力,自理能力有关。
如果笼统地想所有的因素,我们只能焦虑。换个角度,把这些因素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我们不能控制的,比如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因素,还有一部分是我们能控制的,比如孩子的自理能力。
现在,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能有所行动的部分,比如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孩子去学校之前让他有个愉悦的心情。担心孩子上学路上堵车迟到,我们改变不了堵车的大环境,但可以早出门10分钟,让时间富裕些,避免堵车带来的心情烦躁。
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不去想自己不能改变的部分,专注于改进自己能改变的部分,对未知的焦虑,就会转化成一步一步的行动,每一步的行动,都会帮你浇灭焦虑的火苗,让你越来越平和。
如果你还是有点焦虑,就找点事情让自己忙起来,焦虑的天敌是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