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八)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释义:
孔子说:“对于学习,要在其因为搞不动而愤怒的时候启发他,在他疑惑不解的时候开导他,如果这样还不能让他举一反三的话,那么就不能再要求他达到更高的境界了。”
儿子,孔子这里说了教育上的一个度,要求什么人达到什么样的境界,这要根据对方的聪明程度而言,否则事倍功半,甚至于没有功劳可言。
虽然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人和人之间聪明程度不差多少,笨鸟先飞就能弥补回来,事实上这是最大的谎言。
有人天生愚笨,而有人则天资聪明,有的人呢?在某一方面有特别的领悟能力,甚至于天生就会,而在其他方面则是弱智。
所以人的聪明程度是天生的,不以后天所学为转移。后天所学只是弥补了其所不知道的东西而已,但不代表他聪明,聪明不是以知道的多少来评判的。
一个愚笨的人和一个聪明人花同样的时间学同样的东西,其结果是不一样的。
但世界很奇妙,愚笨(正常的愚者)的人注重经验的累积,累积多了以后看上去似乎很聪明,而聪明人如果不注重经验的累积,最终看上去也就和普通人一个样,这直接导致了笨鸟先飞这一结论的产生,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的。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这个问题了,而且做了定论。
“则不复也。”意思就是无可救药了,别希望他有更高的成就。当然对于此篇的解释有好几种,尤其是对于前两句的解释差异很大,那是过程,不去追究。但后两句的解释,都大同小异,同时指向了领悟力的结果,聪明与否是此篇最终探讨的结果。
山山,你觉得自己聪明还是不聪明呢?
愤:愤怒,发火。
悱:fei三声,疑惑,徘徊不前,想说又说不出来。
隅:yu二声,角落,藏着的。
复:达到,想到。
2019.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