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定下心来考研,到现在已经快半个月了。一心想着考研考编。却发现,编制似乎没有那么好考。甚至我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不符)。所以想要在深圳市内或是成都市区内考上编制对于我来说是很难的事,甚至是不可能的事。一开始朋友帮我分析我为什么要考研,为什么要当老师,虽然是一句玩笑玩,但也不是说没有几分不真实。
那我还要继续考研吗,考吧。到后来,不知道怎的,一个观念老在我头脑里徘徊,那就是当老师,我要怎么能赚到钱???因为一开始想考编也是觉得深圳或是成都老师待遇不错。既有很好的资源,学生素质也很不错。却从来没有想过要为社会的教育事业做过什么。也许就像以前的朋友说的,我并不是真正的热爱教育事业。但是看书时,每每想到如果会有一些小朋友因为我而变得更好,对这个社会做出更大的成就。就像果果说长大后也要像我一样当一个老师,那也许也算是一种贡献吧。告诉他们这个社会的确不怎么友好,所以我们才更要去改变它。
唐智松说,不要把教育定位为为个人谋生做准备,要重视学生独立的人格,需要,愿望,和尊严。少不更事的我那时候完全不知道什么为独立的人格,以及我有何愿望,即使连最起码的尊严我都不明白它在我身上的含义。如果说我现在知道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活着,为了生存。那么我以前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让老师对我刮目相看?为了比成绩差的有一些优越感?为了家长的开心?为了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我是一个容易妥协的人,如果初中我再冲一冲去了南山中学读书?如果有人问我一句,你长大想做什么呀,而不是这次考试又考了多少分?也许会有一些些变化。可惜没有,从来没有人会问我我以后想做什么,从来只有人说你家孩子成绩不错。
学习只是一个途径,而不是最终目的,考试就更不是了。所以家长们请你们多问一问孩子你以后长大了想做什么呀,而不是这次考试考了多少分?
那种简单的以今天的生活需要去教育学生的做法是目光短浅的,特别是当社会病态的时候,更加需要以教育培养,创造,引导明天美好生活的人。
2019/7/19
今天看书看到了一个国家针对免费师范生的政策,接受免费师范生教育的本科生,在毕业一年以后,符合条件者即可免考返回高校攻读教育硕士。
这的确是国家对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视。
一开始,我想都没想到自己会读师范,为什么呢,因为周围的同学都不读,并对这个职业嗤之以鼻。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像是堵着一口气说只有那些成绩不好的同学才会读师范,或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才会去读免费师范生。当时如此幼稚的思想为什么没有人引导呢。所有人都想说要你努力考上一个好学校。最好是985,211。从来都没有人说长大了一定要做你喜欢的事情,就连你喜欢的事情也没有人问过,所以你也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也许当时会觉得我们,外面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创造。但是当我们走出去了,发现这个广阔的天地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美好。于是我想回去了,回去寻找,我还是会对很多东西感兴趣,并不是为了炫耀或是赌气。只是觉得,繁琐,枯燥,日复一日的生活工作中总是存在着一些东西,会让你激动,兴奋。原来,大家都对自己的梦想兴趣有一份自己的执着,并深深享受这个过程。有些东西目的固然重要,有些东西过程真的美好。
树立自己的目标,并积极享受这个过程。就太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