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一)为人处世之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很善良的。每个人的本性也都是差不多的,只是因为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各自性格的差异就越来越大了。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加以教导,本来善良的天性就会变坏,教育的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要一心一意,始终不懈。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有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最终选择在学校旁边住下来,孟子学习不努力,她便剪断织布机上的线,用来教训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古时候有个叫窦禹均的人,很懂得教育子女的方法,他的五个儿子,后来名气都很大。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生养子女却不加以教导,这是做父亲的过错;教导不严格,这是做老师的失职。孩子不好好读书学习,是很不应该的,小时候都不好好学习,长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经过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礼仪道义,就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为人子弟,正值少年时期,应当亲近名师,结交良友,学习礼仪之事。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顺父母,在冬天寒冷的时候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枕席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孝敬父母,就应当向黄香学习。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孔融四岁的时候,就能把大的梨子让给兄长,弟弟要尊敬兄长,这个道理应当趁早知道。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人生的首务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才是多见天下之事,多闻古今之理,知道十百千万这些数,了解古今圣贤之事。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古书上所指的三才,是指天、地、人;古书上所说的三光,是指太阳、月亮和星星。

书上所指的三才,是指天、地、人;古书上所说的三光,是指太阳、月亮和星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古书上所说的三纲,是指君臣之间有忠爱之意,臣子服从国君。父子之间有天性之亲,子女服从父母。夫妇之间有和顺之义,妻子服从丈夫。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是一年的四个季节,这四个季节循环交替,运行不止,无穷无尽。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南方、北方、西方、东方是四面的方位,这四个方位都是与中央点相对应而确定的。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水火木金土就是五行,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是由天理所决定的。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五条准则,这五条准则要遵守,不容许疏忽紊乱。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稻、梁、菽(豆类的总称)、麦、黍(玉米)、稷统称为六谷,是人们最主要的六种粮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马、牛、羊、鸡、犬、猪统称为六畜,这是人类饲养的主要六种家畜。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高兴、生气、悲伤、害怕、喜欢、讨厌、贪恋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黏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由这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发出来的声音,被称为“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由高祖父到曾祖父,曾祖父到祖父,祖父到父亲,父亲到我,我到儿子,儿子到孙子,孙子到曾孙,曾孙到玄孙,这被称为“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

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

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