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来自泛泛之交的尴尬,叫有事才想起你

昨天下午,一个陌生的Q头像,不断地闪烁在我电脑的右下角。我以为是广告,所以一直没点开。

下班要关电脑时,才发现原来是我的Q好友。尽管有备注,我却依然想不起来他是谁。这时我才意识到:当你跟你一个人不熟时,备注也显得无济于事。

消息内容为:你好,XX,在吗?为了寻找记忆交点,我连忙开始翻看之前的聊天记录,发现最近的一次聊天定位在3年前。

哦,原来是我一学长。尽管大学的记忆碎片不断浮现在眼前,我对他却还是没有一点印象。

看之前的聊天内容,都是他在问我:在哪个城市,从事什么...类似于问卷调查。整个对话礼貌、被动中透露着明显的不自然。

3年后,面对同样的开场白,这次我却选择了忽略回复。因为最近这几年,我越发地感到时间的宝贵,开始有意识地减少无效社交。

1.没有谁天生应该帮你

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泛泛之交不仅可以映射到与陌生人之间的来往上,也可以体现在亲情上。

除了养育你的父母,没有人天生有义务,在你遇到麻烦时,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

和陌生人产生交集,无非是通过工作、学业等不同形式,大家奔着共同的目标,在一定时间内需要保持着必要的合作关系。

从本质而言,利益是捆绑体的核心。利益没了,一切归零。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自此明白人大多不会相互打扰。

不排除有部分人,总会在‘必要’(利益)时刻,及时地‘想起’(有求)你。而这多半是利用之前的人情,来满足自己的利益。

中国人讲究面子、重情义,但不该利用这些特性,打着道德层面的旗号来强人所难,谋求私利。

相互帮忙有利于促进彼此关系的稳定,而一味地索取则会让对方感到厌烦,觉得自己被利用了。这时候再谈情深义重、血脉相连等都将无济于事。

记得刚工作没多久,有个大学同学忽然Q找我,说迫不得已才来麻烦我,希望能够帮他整论文。语气诚恳、充满期待。

我们是同班同学,他为人憨厚、老实。虽然不是太熟,但毕竟同学一场,印象也不坏,我也就一口答应了。

时间紧急,我连续熬夜2晚后,准时地给他发过去了。他秒收,并回了一句:谢谢,还是你靠谱。当时的我不觉得有什么,反倒有种助人为乐的愉悦感。

一年后的一个夏天,大学闺蜜突然给我打电话,说最近XX(上文那位同学)如果找你帮忙整论文,一定要拒绝。

后来我才得知,每到毕业季XX都在接代写论文的私活。以合作朋友临时跑路之类的理由,打着同学一场的感情牌,四处找人帮忙,完事后道声谢就闪人。

闺蜜指责他的行为不对,劝他多做点正事,并表示自己是不会帮忙的。结果对方立马翻脸。闺蜜怕他来找我,就赶紧联系我。

两天后XX果然再次向我求助帮忙。想到那副表面友善、可怜,内心却洋洋得意的面孔,一股被骗的怒火涌上心头,感觉同学一场的情分就此烟消云散。

我默默地关掉了消息弹窗,而他再也没给我发过消息。

除了工作/生意上,是出于各自的利益而相互合作。剩下的大多都是基于熟人关系的人情忙。对于那些通过道德绑架试图达到自己目的的人,这种关系不维持也罢,一旦维持就是个无底洞。

2.精英的世界,时间至上

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越是珍惜时间。因为他们需要做很多事情,来逐一地实现各种目标。他们的单位时间价值,是可以用明确的金钱来衡量的。

而不懂得珍惜时间的人呢,大多都是没有太大追求的。他们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却总是在消遣/无聊中度过。在他们眼中,别人的时间价值应该是和自己的一样。

不把时间当回事的人,时间也不会善待他。

一段时间后,当他们发现昔日同伴/亲友,和自己有了明显的生活质量上的悬殊时,就只知道责怪命运不公平来为自己找解说。却不知道,当初是自己虚度了时光,现实并没有亏待他。

精英的世界讲究效率与守时,他们不允许自己迟到或拖延,甚至有的人精准到15分钟就可以处理完一件事。

圈子不同,认知不同。商场如此,亲情也不例外。客观利益面前,亲情也要靠后。

快准狠的成年人,懂得合理地安排时间,来创造更多的价值,他们才不会受所谓的亲情绑架。而有求者还以为是对方圈子大了,看不起自己。

刚来北京时,我爸不会找房子,担心我被骗,而他又特别相信亲戚的力量,于是向同在北京的一远方亲戚寻求帮助。

亲戚一口答应,说帮忙看看,我爸犹如吃了一枚定心丸,充满期待地等待回复。

3天后,我爸主动回拨了电话,亲戚称房源不好找,让他再等等。5天又过去了,我爸着急了,反复拨电话却总是正在通话中。我说这是对方挂断了,可能是催得太频繁,毕竟人家也有自己的事要忙。

我爸却不理解,他认为亲情面前,有忙就应该互帮,并且不要求回报才是亲情的关键所在。

他突然拿我的手机给亲戚打电话,为了验证对方是否故意挂断电话,结果接通了,双方尴尬。

客观来看,亲戚做得并不过分。他在经营一家公司,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可能是忙起来忘了,或不好意思拒绝我爸的请求。

日常工作之余,我爸也有不少的空闲时间,他觉得找房对我那亲戚而言就是一件小事,根本费不了太多时间。反复推脱,明显是不愿帮忙。

这就是对待时间态度不同,所带来的认知差异。而这种差异,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差距会越来越大。

3.减少无效社交,聚焦发力

我们每天都被公平地给予了24小时,而怎么利用它,完全取决于你。

一个人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体现在时间分配上:减少娱乐,更多地投入到工作、学习中,持续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拒绝无效社交,是在给自己节约时间,储备精力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也在向对方表明自己的时间观念。

不要害怕得罪,人总是要变化的,你的圈子也在更新。

当你变得更优秀,接触到的圈子会更高级,以前的部分圈子可能没法与现在的你相匹配。思想高度不同,认知存在差异,自然就没法说到一块去了。

有选择地社交,是在为生活做减法,过滤掉跟你不同频的人。

前段时间和我一好友聊天时,我发现她有了很大的变化:交友更加慎重,更加专注于自己眼前的事情。

她说以前总以为,多交朋友好办事,于是她总是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或兴趣群,通过聊天发现彼此印象不错,就添加为好友。

有一次,她在别人婚礼上认识的一个女孩,要来自己所在的城市找工作,希望能临时在她那里住几宿。朋友一口答应了,认为这是在为人际做投资。

女孩说只住一周并分担房租。一周过后,人没搬走,却天天晚归,忘带钥匙时用各种方式让朋友给她开门。不仅没分担房租,还借走我朋友500元。

一个月过后,朋友着急,就多问了几句怎么还没找到工作,对方不乐意了,没几天就气急败坏地搬走了,并删除了联系方式。

朋友觉得好气又委屈,又没法向她俩的中间朋友诉说,自认吃了个哑巴亏。

朋友退出了很多群,面对他人的活动邀约不再一口答应。她查看自己的随份子记录:很多人其实并不熟。人家一邀请,自己要么人到要么份子钱到。真不知道这样做对自己有啥好处。

好友感叹:真正的朋友是不需要去刻意联系的,因为之前志趣相投,已经建立了一致的思想观。可以很久不联系,也可以随时互帮。

要好的朋友,一生有一两个就足够了。优质的朋友,在于质量而不是数量。

小结

成年人的世界里,利益是根本,价值互换是建立关系、互利的前提。大家都很忙,谁没事爱给自己找麻烦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