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本”概念的心得,纠正那些错误的直觉。
处理旧东西
学习“成本”概念之前,我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种是“值钱的”(购买价格高),一种是“不值钱的”(购买价格不高),我极不喜欢把没用的旧东西堆在家里,所以定期地清理旧东西,我会毫不犹豫地把“不值钱的”那些扔掉,我们家有份口头的“君子协定”——①如果要买新东西,就从旧东西里面挑出一件扔掉。②买新的时候,在我们能承受的价格范围内,尽可能选择最贵的那些。但对于我认为“值钱的”那些,我就会纠结,明知道摆在那里没用(或者说再次使用它们的概率很低),多数时候我还是会因为觉得它们“成本很高”(很值钱)一直留着它们,直到“成本更高”(更值钱)的东西出现,才扔掉“成本相对较低”的那些。
学习了“成本”概念以后,我知道之前的思考方法完全错了,已经购买的东西、已经付出的货币不能看做成本,那只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所以,无论原来是否值钱,一旦它没有用了,就应该果断抛弃。
选择技术方案
学习“成本”概念之前,如果在几种方案中做选择,我以为那些需要付出更多人力、更多时间的方案,就是成本较高的方案。我常用的表述是:“方案×的成本太高了……”。我这样思考的时候,是错误地把选择某个方案需要付出的辛苦当做了这个选择的成本,正确的思考是要分项量化每种选择的正值和负值,计算得到净值,才能相对清楚地找到做选择的依据。我在昨天的笔记中已经纠正这个思维错误,场景不同,原理一样。有机会要尽快在工作中多多实践这个“决策表”,让自己在做出选择之前深入思考每种选择的成本。
不再敢乱用“成本”这个词
“成本”我的高频词,我很喜欢用“成本”这个词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也一直不知道自己一次也没用对——又是一个“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不知道”。最常见的错误就是以上两个,一是把沉没成本当做了成本,二是把辛苦付出带来的负面感受当做了成本。
而且,我清楚地知道,我之所以只发现这两个错误,完全是因为专栏的文章提到了这些典型场景。我的脑子里一定还有很多这样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不知道”公然躺在那里,而我就是看不见!
不管怎么样,还是应该鼓励自己,对于“成本”思维,我的认知已经开始升级了,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向着“知道自己不知道”挺进……
概念真的很重要,不断地打磨概念,就是不断地升级认知。
现在确实不再乱用“成本”这个词了,每次话到嘴边,都生生咽回去,总是问自己:“我理解的’成本‘对吗?”
但愿这问题会一直缠着我,直到我把“成本”理解到一定程度,再次回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我知道,那时候的认知已经上了一个台阶,等待再次升级。
还有更多选择吗?
对“成本”的思考,给我带来了一个很具体的改变,就是在做选择之前,一定要多思考“我还有别的选择吗?那些选择的成本能计算出来吗?”
明白一个道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它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改变自己的思考和行动——不要偷懒,有机会就要实践,用得越多,道理越有用。
“闲着”是成本极高的选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我们无法选择不去消费时间,只能选择用时间来“买”什么。
在不知道自己最应该干什么的时候也绝对不能“闲着”,因为“闲着”不生产任何输出,这种选择的净值一定小于等于零,所以它是成本最大的选择,绝对不能做。
成本与个人追求有什么关系吗?
个人的追求天差地别,经年累月地持续不断地被舆论包围,我们或多或少地接受了“公共价值观”,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公共价值观,但那未必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真正追求的东西,怎么看待受过同等教育,甚至有同等智识的情况下,有人每年花几千小时围观综艺,有人却每年花几千小时练习某项技能?在生活比较富足的社会里,围观综艺和练习技能有高下之分吗?我们没法把所有的选择都使用相同的确切的数值来表达,难道每个人可能都有独特的成本公式吗?
从成本理论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也许能得到很多不同的感受。
给自己提两个问题
- 怎么看待“大城市生活成本高”?
- “自律”能降低成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