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椅子的讲究看现代规矩的传承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讲究规矩一脉传承。从高到低、从贫到富、从帝王将相到贫民百姓。都要建立规矩,遵守规矩,讲究规矩。今天我们就从椅子讲讲这坐的规矩和讲究。

      数千年来,家具始终与社会的政治、文化及人们的风俗、信仰、生活方式等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椅子,便是中国礼仪和等级名分的象征。

椅子与中国的等级文化

      在很早的时候,人们都是“席地而坐”根本没有椅子。从周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汉代礼俗都是以席为坐。汉代使用的席子分长短,长席子可以坐三人至五人,短席可坐一至两人。别看这坐具设计简单,材质精简,但古人却特别重视,不仅有专人管理而且材质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一人独坐的席高于二人席,二人席又高于三人席或四人席。

      在四川成都出土的画像砖《讲经图》中可以看出,讲经老者独坐榻上,一人独坐一席,左边两耳并坐一席,右侧三人并坐一席。同席而坐的人必须要求尊卑相当,如果悬殊过大,尊者会自以为辱。这就是席地而坐时古代人的规矩。


四川成都出土的画像砖《讲经图》

“椅子”的叫法大概是从唐朝才有的。唐代出现了早期的椅子,是由矮床和胡床兼并融合产生的,椅凳的使用渐渐多起来。

五代至宋,高型坐具空前普及,椅子的形式也多了起来,出现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同时根据尊卑等级的不同,椅子的形制、质料和功能也有所区别。一般只有家中男主人或贵宾来访才能使用椅子,妇女及下人只能坐圆凳或马扎。



      到了明代,椅子的形式已有很多,如交椅、圈椅、官帽椅、太师椅等等。明清时期,女人可以使用椅子了,但也有一些男女有别的限制。


交椅

交椅,其交椅下身椅足呈交叉状,故名。据资料考证,起源于古代的马扎。交椅,出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可折叠,搬运方便,故在古代常为野外郊游、围猎、行军作战所用。后逐渐演变成厅堂家具,而且是上场面的坐具,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交椅不是任何人都能坐的,坐交椅乃是身份、地位的高贵象征。正因为交椅有如此特殊作用,所以,“坐第一把交椅”就成了首领的代名词。


在交椅进入厅堂时,它的交叉折叠的椅足已失去了原来野外使用的功能,于是有人将它改成常规椅子的四条直足,这便成了“圈椅”。

   圈椅

圈椅是一种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的椅子,造型圆婉优美,体态丰满劲健。圈椅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椅子样式之一。座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适,颇受人们喜爱。圈椅是身份较高贵、有一定地位的人才能坐的。



根据宋人或明人的版画所绘制的客厅谱图(如明朝出版的西游记所配版图)当时的客厅大多没有固定座椅与位置。通常见客时才会根据客人所处地位的高低,或者关系的亲疏设置座椅。主人一般坐交椅或圈椅并在后背的位置上设置一块屏风,尊贵或亲近的客人才会得到交椅或圈椅的待遇。次一级的便是没有扶手的交椅,在次一级便是普通的靠背椅,在次一级便是没有依靠的圆墩或板凳。一直到明朝后清初时期,才形成我们所熟知的厅堂布局。

太师椅

太师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原为官家之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放在皇宫、衙门内便带官品职位的涵义,放在家庭中,也显示出主人的地位。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


太师椅最能体现清代家具的造型特点,它体态宽大,靠背与扶手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三扇、五扇或者是多扇的围屏。

太师椅原为官家之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放在皇宫衙门内便带官品职位的涵义,放在家庭中,也显示出主人的地位。清中期后,广东家具生产蓬勃发展,原为官家之椅的太师椅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椅背与扶手常被雕刻得精彩异常,成为一种充满富贵之气的精美坐椅,风靡一时,后来又发展到用榉木等木材制造,成为一种家常坐具。在处于重要位置的客厅里,一对太师椅或与八仙桌配套,既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足可以说明主人的品位和情趣。

官帽椅

    以其造型酷似古代官员的官帽而得其名。

官帽椅分南官帽椅和四出头式官帽椅两种。所谓四出头,实质就是靠背椅子的搭脑两端、左右扶手的前端出头,背板多为“S”型,而且多用一块整版制成。南官帽椅的特点是在椅背立柱和搭脑相接处作出软圆角,由立柱作榫头,横梁作榫窝的烟袋锅式做法。



不论在厅堂,还是在花园户外,官帽椅以其舒适和优美,既能让人坐着舒服,又能与室外美景融为一体,应该说是中国传统坐具中设计最为成功的一种。

千百年来,中国古代椅子,体现的是一种庄重和典雅的文化,这些坐具的设计宗旨,蕴含着人们坐时的礼仪。无论是坐在席子上还是坐在太师椅、官帽椅上。永远不变的是“礼”。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市民百姓都在遵守着一整套的社会行为规范。其中就包括家具的使用规范。这就是我们说的“规矩”。这些规矩,有些已随时代的变迁烟消云散,有些沉淀成为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的习惯和风俗而流传至今。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去流传去传扬这些好的规矩和礼数。弘扬传统优良文化,继承古人以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非凡创意及重要功能,唤醒建筑中缺失的中华历史文化,为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让建筑有文化,把文化带回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