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迷雾》是由弗兰克·德拉邦特导演的电影,讲述了在一个小镇里因为军事实验的失败而导致异世界生物出现在地球上,迷雾困住了小镇上的所有人,从而表现了世态众生相。
我一向认为只有发人深思的电影才是好电影。《迷雾》是一部不同寻常的电影,它的类型和《釜山行》相似。但是不同的是《釜山行》重点在宣扬人性的美和揭露人性的恶,《迷雾》不仅有这样,它还提出一个新的东西――希望。可怕的不是那些异世界生物,而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浓雾。浓雾不光笼罩了视线,也笼罩了希望,被困的“幸运者”们开始不信浓雾里有危险,到静待原地等待解救的希望,到自欺欺人相信神来获得希望,再后来有见识的人们开始勇敢走出去寻找希望,直到汽油烧干进退两难彻底失去希望。最后的结局却是主人公用仅有的四发子弹终结了同行的四个人,其中还有自己的儿子。这个令人蛋疼的结局不光到此,就在主人公戴维自己在崩溃后下车去“找死”却等来了营救队。看着车上的尸体,他跪在地上,仰天痛哭。在整部影片里,不同的人们最后下场令人深思,那些自以为有文化,有地位的人安排的结局是在自己选择的迷雾中走向死亡,那些愚昧无知,期望神来拯救自己的人在鼓吹者被枪杀后陷入了绝望。勇敢寻找希望却无法坚持到最后的人也得到了惩罚。在这场迷雾中,最深的恐惧就是希望的破灭。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老子
在此借用老子的话,在知乎上看到一种观点:《迷雾》整个主题就是命运。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虽然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但是不代表我没有选择的权利,同样是死可以有为终身所学和坚信唯物主义而死,可以有为了虽然罪恶虽然愚昧但是寄托美好愿望的邪教而死,可以为了未来的不确定人生无穷的冒险而死,更可以为爱而死。所以注定的是结局,但可以选择过程。
同样是《迷雾》也是其他很多影片提出的观点――理性,理性一向是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准之一。戴维是理性的,他不论是在商店里还是在征途上,商店店员奥利是理性的,是他开枪杀死了邪教头目,阿曼达是理性的,他愿相信人性是善良的,可事实血淋淋的摊在她面前的时候,她会选择改变。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结局那个悲壮的背景音乐让我十分难忘――《The Host of Seraphim》。不过这个结局还真的不好接受,就像鲁迅说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绝望就是那一团迷雾一直笼罩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