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接触这本书,是源自雪婷在读书会上的分享,从这本书的内容中了解了一些非常有趣、非常新鲜的心理学词汇,以及一种新奇的心理解构方式。这本书所展现的心理学知识既神秘却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个人精神体有着密切的关系,有趣也具有实用性。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读本书的收获:
首先是“煤气灯效应”一词的来源。该词来自1944年的一部电影“煤气灯下”,影片讲述了一个精神操控的故事:年轻脆弱的女歌手葆拉嫁给了充满魅力而又有些神秘的年长男子格里高利。格里高利采用各种手段对葆拉进行精神虐待,试图将其逼疯,以达到侵吞葆拉财产的目的。格里高利反复地说葆拉病了,非常脆弱,精神不好,并且经常变换房间里的摆设,然后将其赖到葆拉的头上,让葆拉相信自己的精神出了问题。更为阴险的是格里高利刻意操纵了煤气,煤气灯看起来忽明忽暗,让葆拉走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葆拉极度希望得到丈夫的认可,这是煤气灯操控得以实现的必要因素。虽然有时煤气灯操控是隐蔽的,但都是利用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忧虑,对获得对方认可的渴望。如果没有这一点,煤气灯操控就难以实现。所以煤气灯操控都是针对相对弱势的一方,比如丈夫对妻子,恋爱中强势的一方对弱势的一方灯。而性格比较软弱、自我意识不够强的人通常更加容成为煤气灯操控的受害者。
仔细想想,煤气灯操控这都是如格里高利一般恶毒的人吗?不是,其实“煤气灯下”中格里高利这种邪恶的操纵这是比较少见的,日常生活中的煤气灯操控有一些甚至可能是无意的。
我们可以先对煤气灯操纵者的性格进行分析:
煤气灯操纵者往往存在严重的自我认知障碍,以至于他必须扮演凡事都正确的角色,别人不能对他的观点有丝毫的质疑和否定,否则就是故意和他作对,为了获得强大、安全的感觉,他必须证明自己是对的,你必须服从他。
然后再看一下煤气灯受害者的角色分析:
煤气灯操控的受害者通常把煤气灯操控者过度理想化,让操纵者来定义其现实世界,并且渴望得到操控者的认可。
被煤气灯操控的信号主要有以下几条:
1)你反复质疑自己;
2)抛弃了以往的行事原则,处事困惑不能自主;
3)做事考虑太多别人喜欢什么,而不是自己喜欢什么;
4)开始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对,逃避现实;
5)即便简单的决定,也不能自主;
煤气灯操控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相信。煤气灯操控者对你的评价非常离谱,以至于你根本无法相信,你甚至怀疑自己听错了。
第二阶段:辩解。你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表示你绝非如操控者所说的那样,你用尽全力想让对方相信你,认可你;
第三阶段:压抑。到了这个阶段,你已经筋疲力尽,开始怀疑自己真的像操控者所评价的那样,你的认知被操控者重塑。
煤气灯操控者的三种类型:
1)魅力型:被操控者沉浸在操控者非凡的魅力之中,而操控者则利用其非凡的魅力去扭曲事实,重塑被操控者的认知;
2)好人型:一切都打着为你被操控者好的旗号。其实并不关心你的感受是什么,而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而是力图通过扭曲你的认知来证明其行为的合理性;
3)威胁型:这种类型的操控者行为比较明显,对被操控者的刻意的贬低和打压,乃至欺骗和暴力的手段,去重塑被操控者的认知,逼迫被操控者放弃自我;
煤气灯探戈:
煤气灯操控其实是操控者与被操控者共同完成的行为,煤气灯操控得以实现离不开被操控者的配合;所谓无欲则刚,也许操纵者是无法改变的,但是被操纵者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不再谋求什么,比如对方的认可,比如赢得争论,那么被操纵就可以从操纵中脱身。其实在一段操纵关系中,被操纵者无法脱身的根本原因是害怕失去。一但被操纵者不再害怕失去,这一段操纵的关系也就结束了。
摆脱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操控离不开对信息和认知的扭曲,所以以下方法有利于被操控者摆脱煤气灯操控。
1)和信得过的人谈谈你的困惑和遭遇。能够帮助你获得支持性力量,摆脱操控;
2)放弃对“被肯定的执著”;
3)放弃对做好人的执念,尽力就好;
4)放弃对“被理解”的执著;
5)坚持自己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