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英/文
昨日闲暇,我不经意打开闺蜜贾钰微信的个人相册,细细赏读她分享朋友圈的一篇篇美文,一段段感悟,一帧帧图片;流连其间,犹如漫步在一座色彩斑斓的玫瑰园,或温馨浪漫,或成长励志,或心怀感恩,带给了我满满的正能量和无比的幸福感。
贾钰比我小两岁,童年的我们经常在一起学习、嬉戏。早春,我俩折一根翠绿的柳枝做成柳笛,可以嘟嘟地吹上一整天;夏夜,我们掬一捧明月,一起诵读李白的《静夜思》;仲秋,我们在果园里采摘苹果和李子,品尝果实的香甜;隆冬,我们随性地漫步雪地,踩出一串串欢快的脚印……
儿时的记忆如梦如幻,如诗如画,总是那么温馨美好,清晰可见。长大后,我和贾钰断断续续的几次人生交集,不自觉中已成了我人生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十三年前,我和贾钰一起在家乡的一所小学教书。当时,我刚刚师范毕业,而贾钰是学校临时的代课老师。她教的是二年级的语文课,课间十分钟,她忘我地和可爱的孩子们一起跳皮筋、踢毽子;星期天,她带领追梦的孩子们一起在绿油油的田野放风筝,其情其境,充满童乐童趣,充溢似水柔情。
我常常想,如果贾钰一直做小学教师,或许早已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可惜她没有考取教师资格证,代课是没有出路的,所以两年以后,她不得不离开自己喜欢的讲台,结束短暂的教学生涯。
贾钰自小就热爱生活,有理想,有追求。当时农村的落后面貌限制着她五彩缤纷的梦想。她清楚地意识到,必须到一个大环境中去,那里才是她实现梦想的大舞台。终于,她抓住了机会,远离农村老家,到大城市郑州去追梦了。
自从她离开家乡,因为通讯工具落后,我和贾钰近十年没有联系。2006年10月,我买了第一部手机。2007年5月,我去郑州师专参加为期半月的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临行前向婶婶(贾钰的妈妈)要了贾钰的联系方式。
郑州的白天车水马龙,而夜景瑰丽迷人,华灯下的二七广场留下了我俩太多美好的回忆。贾钰请我吃米粉,陪我逛书店,还邀我到她家做客。
贾钰家的客厅布置得极为讲究,精致的花盆,五颜六色的鲜花,简单雅致,像童话故事里美丽公主的宫殿。我俩坐在柔软的沙发上,一直叙旧到星星也困乏地眨眼睛。
培训结束临别前,贾钰赠送我三本教育教学专著:孙云晓的《好孩子 好习惯》、魏书生的《好学生 好学法》、李镇西的《心灵写诗》。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我者,贾钰也。这三本书我常常置于案头,夜深人静,每每手抚封面,品读精华,带给我知识浸润和无穷力量的同时,更让我深深地沉醉于我俩恒久绵长的友情之中。
之后的日子,我和贾钰时不时电话联系 ,但更多的是通过短信互相问候,分享彼此的快乐生活。当时手机里的短信容量有限,需要及时删除,她的短信我一条也不舍得删掉,就摘录下来存放在QQ日志;遇到简书后,我又在简书整理成了《贾钰短信集》:
1、 姐,我给你发了一张图片,一如我们阳光的心情。人生是一道多彩的风景线,我们视生活为耕耘的田园,生活就以美好的一切回报我们。衷祝好梦成真。
2007年5月26日
2、 再美的日子如果没人牵挂也是种遗憾,虽然祝福只是一种形式,却希望能给你带去温馨。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你辛勤洒播汗水时,累累硕果已悄然爬满你的枝头。
2007年5月30日
3、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一个人之所以年轻,是因为他相信生命给他的一切(包括磨难)都是财富。让我们共享创造中的充实。
2007年6月13日
4、 寄一支歌给你,洒在你每天必经的路口。歌你阳光灿亮的春晨,歌你宽长宽长的里程……寄一束花给你,映在你畅游的花丛,红蝴蝶般飞在你心底……
2007年6月18日
5、 烟雨中的青岛更有她别样的韵味…我们现在正卷起裤脚光着脚丫踏浪,儿子乐此不疲地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尽情嬉戏,享受着她的奇妙。姐姐也替我们分享吧……
2007年6月23日
6、 累了,别逞强,歇会;烦了,别闷着,找乐;困了,别硬撑,早睡;乐了,别独吞,分享;想了,别不说,联系。人生短暂,善待自己呵
2007年6月25日
7、 人生不可能事事顺心,但事事须尽心;即使不能成功,也终生无悔;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却不容易,没有崎岖坎坷不叫攀登,没有痛苦烦恼不叫人生。
2007年6月28日
8、 说实在的,在和姐姐联系上以前,我只是思想与生活态度上的乐观,实际行动上很欠缺。与姐姐交往之后,你的这种上进的精神又给了我行动上的动力……友不贵多,得一人可胜百人;友不论久,得一日可喻千古;有你一友,是缘!以后我行动上要向姐姐靠拢,力争与你齐肩并进……祝姐姐心想事成!
2007 年7月11日
9、 我又一次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人类克服自然征服自然的红旗渠精神给我们的启迪更是无法言喻的。
2007年7月14日
10、 和什么样的人相处,久而久之,就会有相同的味,“腹有诗书气自华”,我都不知道该怎样去评价你的作品?你敏锐独到而又从容不迫光彩四射……常言道好事成双,我欣赏欣赏还马马虎虎,建议的话我肯定不能胜任了,真的是水平有限。不过我会细细品味慢慢分享的。
2007年7月22日
……
这些年,我和贾钰都忙于各自的工作、家庭,但无论多忙,我们从来不曾忘记初心,不曾忘记牵念和祝福。有时候,我俩甚至半年也没有一个电话,可我们心有灵犀,想必不打扰也是一种境界,一种心疼。
很多时候,我俩通过朋友圈默默地关注,默默地分享,我欣赏贾钰旅游留下的每一道痕迹,像三毛和琼瑶;我喜欢贾钰信手拈来的每一句感悟,像林清玄和毕淑敏。
我更感动贾钰已过不惑之年,白天忙着公司经营,晚上穿梭在各种培训班,不停充电学习,不断挑战自己,勇于跨进一个陌生与深奥的领域——自己开一家会计事务所(专业给企业报税做账)。她告诉我,这个选择对她来说是此生最大的挑战。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贾钰是我身边诸多朋友中最好的践行者。
记得三毛说过这样一段话: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以为看过的书籍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你的气质上,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以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上。
贾钰——我儿时的伙伴,几十年的闺蜜,一辈子的知己,一位优雅的淡淡的女子,一个散发着自然光芒的修行者,纵然我们遥隔三百华里,这个距离正好不远也不近,不疏也不密,恰好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连绵欣赏,是一段情对另一段情的永恒守望。
多少年来,贾钰不断给予我太多心灵的慰藉和温情的鼓舞,我愿像她一样带光带电,自然而然地温暖对方,继而去照亮四周,照亮未来;祈愿我俩以后的漫漫人生路,一如既往地彼此紧握温热的双手。
201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