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条橙》从诞生以来便饱受争议,它充满着暴力、色情、无政府主义以及人性本恶的论断,甚至被美国电影审查委员会评为X级电影,也因此使它成为继《午夜牛郎》后第二部得到奥斯卡提名的X级电影。但是,这都不妨碍它成为一部构思精巧、结构完整、风格化突出、精彩绝伦的电影,也许是世界电影史上最肆无忌惮的作品之一。
不过,冲着大尺度观看它的人不免失望而归,因为它处处冒犯着观众的底线和良知,挑战着社会道德和政治。正因此,影片中的大尺度也绝对不是哗众取宠、吸引眼球,而是库布里克深思熟虑的结果。
这一切,都得从影片的源头说起。
《发条橙》改编自英国小说家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说。该书1962年5月在英国出版,结果却受到了英国评论家们无情的批评。即使在伯吉斯接受了BBC采访,并且将小说第一章的大部分改编成剧本,这本书仍然销售惨淡。库布里克第一次听到本书时,正在拍摄《2001太空漫游》。当他终于有机会读《发条橙》时,完全被这本书吸引住了。然后,库布里克说服华纳兄弟买下了小说的影视版权。
值得注意的是,库布里克独自完成了小说的改编工作,这也是他第一次改编剧本。所以,这部作品保留了库布里克非常多的个人思考和个性化元素,这使得它成为库布里克对外表达的最有力工具。
故事设置在不久的将来(原著写于60年代初),大概是70年代左右,当然这个并不重要。
之所以这样设定,大概是免于过多的被当代社会的限制,就像童话大都发生于很久很久以前一样。和原著一样,电影大概也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尽情放纵的犯罪阶段、监狱中改造阶段与释放后的阶段。伯吉斯接受采访时说,小说分为三部分,每部分7章,21岁代表着人的成年。库布里克改编的电影也是如此。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这部作品再现了一个典型人类的成长、毁灭与重生。
艾利克斯在第一阶段基本处于最原始、最自然的状态。饮用添加毒品的牛奶、强奸、滥交、斗殴,一系列的罪行,带有宗教般的仪式感以及生命最自由的律动。无论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还是《singing in the rain》伴奏下的暴力,都带有这种性质。批评者认为这是对暴力的美化,事实上正是如此,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是暴力,便以为占据了道德的顶端。
我们欣赏暴力电影,不正是在发泄内在的暴力冲动吗。此外,影片中的暴力,恰恰体现了艾利克斯在第一阶段不受社会约束,完全受本性驱动的状态。
第二阶段,艾利克斯失手杀人而被判监禁。我们并不知道,在监狱中,究竟是因为基督的指引还是受不了狱卒的殴打,使其自愿接受治疗。在他和神父说出自己的困惑时,神父告诉他:善良是来自心中,善良,是种选择,当一个人无法选择,他也不再为人。
身穿紧身衣,捆绑在座位上,夹子撑开眼睑使其无法闭眼,长时间观看银幕上的暴力、色情片段。这种强制性的观看获得让亚力克斯失去了选择,也剥夺了视觉的快感,直至丧失对于犯罪的渴望与本能(附加效果是让他无法再喜欢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在最后一个阶段中,艾利克斯回到家中,可等待他的又是什么呢?是家庭地位的丧失、自我保护能力的丧失(只要想起暴力和色情便会恶心难受),他,已经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上了发条的橙子,延续治疗的创伤与人格的缺失。
最后被入狱前的仇敌(当时作为受害者,而现在变成了施暴者)关在房间里,大喇叭播放着《第九交响曲》;无法忍受的亚力克斯纵身从高楼跳下,摔成重伤住院。
此时,通过政府官员形象工程式的探望亚力克斯。影片的隐藏批判对象浮出水面,“矫正治疗”,不过是政府为了消除犯罪、疏散监狱来获得选民的支持,得以继续执政而实行的。
很显然,比起对无政府主义的歌颂,库布里克更感兴趣的是对“人性本恶”的论调。在影片结尾处,亚力克斯说出了影片中最为经典的一句台词“我被治愈了”。
他可以听《第九交响曲》,也可以想犯罪的那些事。
这些是作为本来面目的亚力克斯,那个有血有肉的艾利克斯,他已经从所谓的矫正治疗中恢复过来。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存在,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在画面构图上,这是影片中唯一一个以亚力克斯的视角拍摄的景深镜头,他已经从一个被观看者变成了占据主动权的观看者。
在银幕外的我们,又是怎样的视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