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书海之中畅游了一番,可是为什么我宁愿在脑子里自娱自乐地构思我的读书笔记却不愿意写下来呢?
《山月记》,原本打算放弃读最后一篇《光·风·梦》因为开头便是一个肺病缠身的老头自说自话的日记,感觉我与他生活如此迥异,我也不感兴趣,却又怜惜不忍放弃这样一本好书,就去网上搜关于这篇一百页日记的摘录。幸好,以为逼乎知友的分享让我从那段引人深思的文字开始,先是往后看,再是往前看,只不过生活的部分读的实在浮躁,却又渐渐对作者描述的生活产生了兴趣,脑海里浮现的是《波西米亚时光》这个游戏的画面,我觉得主人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清爽纯洁的热带国度的。岛上的居民、岛上的战争,都如此有意思起来;作者对于写作的思考,是不是发出的感性的感慨、以及那些富有哲理性的思考,是如此地吸引人。
前段时间感觉自己积累不够,导致与人聊天缺乏话题;最近却是积累太多,无人成为我倾诉的对象而焦躁。
早晨(应该说是中午了,因为醒来已经9.55了)起床,便打开豆瓣刷起了书,最后还是忍不住自己的渴望,从多抓鱼买了81的书,以及在淘宝上买了一套《胆小别看画》。第一次买套装书,也入坑了中信出版社。我似乎感到自己很鄙夷文学,对它感到蔑视和不耻;同时也对自己以往一直喜爱的法学专业失去了兴趣,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不得了了不得的。感到法学的学习是如此的枯燥,一方面为了敦促自己好好学习,一方面美其名曰为后来的学弟学妹造福(其实是自己的欲望作祟),想以一种生动的方式(配上插画)来讲述民法和刑法。满足自己向外输出的欲望反向敦促自己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学习一波插画。
最近我是如此的安详和平静。
看了小隐的视频我突然感觉到——感兴趣的书要在兴趣浓厚的时候尽早读完!于是,抱着前天突然燃烧的对《时间简史》的热情,我马不停蹄地读了起来。
相对的观察系、广义相对论的部分真实性、扭曲、光速、时空,在唤醒了我这位理科生的DNA的同时,也终于了解了一直以来看宇宙纪录片时对于这些专业术语的不解。这本书比较适合至少有高柱物理基础的人来阅读,但是我在阅读的时候,却又嫌弃对于基础理论的解释又觉对于那些高深的理论的不明白。总之好似是有三段的理解层次似的:基础的觉得简单;中阶的有所开拓;高阶的就是读望天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怎么让正文内容和插图信息和谐地结合了。现在兴趣盎然,日后如果心血来潮在看关于物理和宇宙的纪录片时,应该是要再翻开来仔细推演那些没看懂的理论的。
晚上自己去了自习室又看了几页,感觉没点高中物理知识是看不懂这本书的。学到了比中子、质子、电子更小的东西——夸克。进而引出了反物质,居然还有反物质!?读着读着,感觉读书像是精神毒品一样,读完一本必须马上接上下一本,要不然会陷入空虚和无聊之中。或许是为了逃避那繁重的课业吧。
看中了《鱼翅与花椒》,已经购入;而《小时候》却还躺在购物车里。好想出图书介绍视频来介绍那些轻松有趣的书或者“川味十足的书”,该是多大的一个亮点啊!
抱着计算机二级退费、准备六级考试、商务英语的求职信写作以及presentation的口语练习还有修改控辩稿和挑战杯论文的几重压力,书果然是我逃离这些压力的一个港湾。要不是身在宿舍有太多的杂音总是让我从那种沉浸之中拉出来,我认为我可以逃避一个周末。
昨夜室友聊起家里的事情,互相彼此聊了聊,感觉很开心。是这学期以来第二次开心的聊天(虽然没有第一次那样久那样深入)。
晚上看了赵露思的新剧的第一集《国子监来了个女弟子》。因为看了第一集爽完之后觉得没有再看下去的必要了,但是赵露思的四川话说的真的正宗(至少比起我来)。怎么突然连说四川话都是一种学问了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