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中央一号文件中的深厚“农”情

       近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描绘了新的一年“三农”工作任务书、路线图,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擘画新蓝图。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们要读懂中央一号文件中的深厚“农”情,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科技增智,激活农业效益“新引擎”。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只有把牢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的主动权。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如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农业机器人等领域的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耕地的动态监测,利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占用耕地行为;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完善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确保农田旱涝保收。要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鼓励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

       文化赋能,释放农村活力“内生力”。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的必然要求。要大力培养乡土文化能人,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文艺活动、开办学习培训班等方式,着力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培养一支懂文艺、爱农民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让乡村文化人才大显身手,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要坚持乡土文化与时代潮流融合,既要讲究“土里土气”,避免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又要讲究时尚新潮,利用数字化技术创作传播展现乡村特色文化、乡土风貌、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文化产品和体验项目,提升乡村人文价值。要坚持乡村文化品牌化思路,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特色品牌,支持培育和引进文化企业,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投资乡村文化产业,形成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企业矩阵。

        产业发力,鼓起农民收入“钱袋子”。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农民富裕的工作,只有让农民成为赚钱的职业,农业变为有奔头的产业,乡村全面振兴才会有活力。要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创新发展“村字头”新产业新业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引导企业与农户加强利益联结,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要深入开展防返贫攻坚行动,持续跟踪脱贫户的生产生活状况,根据不同需求,提供产业扶持、就业培训、教育资助等精准帮扶,加强对脱贫地区产业的培育和支持,以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脱贫户增收致富,防止返贫现象发生。要推动乡村旅游与文化、农业的深度融合,围绕生态旅游、电子商务、休闲娱乐等领域,打造农业创业就业新渠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