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的电影界出人意料的热闹。可惜的是,这并不是中国电影人终于拍出了口碑、票房俱佳的爆款电影,而是因为出现了几部争议巨大的影片。
根据相关报道,事情是酱紫滴:
因为《长城》《摆渡人》《铁道飞虎》这三部贺岁档大片都没有取得预期中爆棚的口碑与票房,12月27日,《中国电影报》发表名为《豆瓣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的署名文章,随后《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了该文章,并把标题换成了《豆瓣、猫眼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恶评伤害电影产业》。
该文章认为,是豆瓣、猫眼两大影评网站的低评分导致不少观众对贺岁档国产影片大失所望,甚至因此拒绝观看国产影片。其中“个别大V、公众号为博眼球、圈粉丝、流量变现等目的,发布恶意的、不负责任的言论,严重破坏了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影评人“亵渎电影”被点名,称其“张艺谋已死”的评论为恶意人身攻击。好吧,以我不到二百五的智商,也能看得出这个“已死”指的是艺术生命,而非生物学、生理学或者医学上的生命。
该文章还称,利用“撞库”“肉鸡”等网络作弊技术,一个团队甚至几个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对豆瓣上的影片“刷分”;而猫眼上专业评分只来自于数十位专业影评人,并不能完全替代普通大众对于影片的观影评价。
看到没有,豆瓣上几十万人产生的评分,他们认为是有问题的,是有人刷分操控(虽然我到现在也没想通,“一个团队甚至几个人”是怎么影响几十万人的数据的?电影上映初期,水军也许可以影响评分,但时间一长,自然就被稀释掉了);猫眼上只有几十个专业影评人评分,不存在刷分操控了,他们又认为是不客观的。好嘛,两边话都让你说了,我还说啥好呢。
那么,豆瓣、猫眼上的评分到底有没有问题呢?当然有,而且由来已久。不仅国内影评网站的评分机制有问题,国外的IMDb和烂番茄等网站的评分也经常有争议。上述网站也不止一次有过把烂片打成高分的前科,要批判的话早该进行了,为何要到现在才急吼吼跳出来呢?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也就罢了,为何要换一个标题、扣上一个大帽子呢?这其中的时机和玄机,吃瓜群众忍不住要脑补些什么。
专业影评人和普通观众的评分有没有不同呢?答案也是肯定的。对于普通的观众来说,有热闹的情节、喜欢的明星、绚丽的特效等等其中一项,也许就可以随手打个高分了。而专业影评人则是从技术上来打分的,本来就有更加严苛的标准。两者的分值肯定是有很大差别的。上述文章据此质疑评分的客观性,进而推断背后的阴谋论,实在让人笑掉大牙。顺便再说一句,打分是根据自己对电影的观感给出评价,本来就是一件主观的事,客观评分是个什么鬼?我看完电影然后根据别人的意见打分吗?猫眼的做法是把专业影评人和普通观众的评分同时列出,给观众两方面的参考,无疑是非常合理的做法。
至于说观众会不会被网站评分牵着鼻子走呢?我觉得未必。首先,不通过网络买票的观众,基本上不会关注到这些评分。而通过网络买票的观众,虽然买票的时候看一下评分是很自然的事,但大家都是老司机了,几乎每天都要遭遇各种各样的中国式骗局轰炸,每天都要接到各种各样的某宝刷分邀请骚扰,连政府发布的各类公告、申明他们都持怀疑态度呢,会天真到完全相信网络评分吗?从《长城》截至12月28日零点破8.7亿的票房来看,低评分并没有阻挡观众看片的热情。
事实上,“观众对贺岁档国产影片大失所望,甚至因此拒绝观看国产影片”,跟影评网站的低评分一毛钱关系没有。因为信用都是自己丢掉的!这三部大片的口碑与票房没有投资方预期的好,更应该从自身去找原因,而不是轻轻巧巧地把责任推给影评网站。比如张艺谋,我曾经不顾差评去看《英雄》,在看完《英雄》后仍不信邪,又去看了《十面埋伏》,接着又看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然后《三枪拍案惊奇》我就完全提不起去看的兴趣了,而结果证明我的判断是对的。又比如,在资本的眼里,电影就不是艺术,而只是商品,只要能圈钱就行,别说出精品了,稍微有诚意一点的作品都不多,所谓国产大片早就被自己搞臭了。
所以,对于《长城》们,哪怕所有影评网站和影评人都给出满分,我也没打算去看。
所以,此次电影界的热闹,热闹的并不是电影,而是剧,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