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想到让我很想写的话题了,这次的话题来自于和一个很同频的朋友的讨论激发出来的。前几天,我的朋友jolin说她想给孩子讲《安的种子》,想问一下我的建议。
对于这本书,我个人其实没有深度的去解读过,只是匆匆的看过两遍而已。而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探讨,是上一次上中级绘本讲师班的时候。
观点一“儿童本位”还是“成人本位”
百仕达的熊校对于这本书做了一次“很另类的解析”,他认为这不是一本从“儿童本位”出发创作出的作品,更多的是用成人观来创作的。
因为之前对于《安的种子》的解析,我听到的大部分都是赞誉,但是其实我是一直没有get到她的点。第一次听到反面声音的时候。对于熊校的观点,我个人还是相对认同的。因为整本书的风格,更多的时候让我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通篇对于安的描写都是宠辱不惊的感觉,而且在其他两个人忙前忙后的时候,安始终都是静静的“旁边者”,甚至当图片上安拿着种子去集市问卖菜人的情节,都写的是“安去集市为寺院买东西”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更符合的是“中庸之道”的儒家思维,安既不是像本那样“急于求成”,也不会像静那样“小心翼翼”,更多的时候表现的是,看似静待花开,实则暗下苦工,等待“一鸣惊人”的一天。
这样的理论,我想对于大人来说,我们是很容易认同和理解。但是对于孩子呢?毕竟他们的世界一直都是“直线思维”。
观点二 充分尊重自然规律
而Jolin认为,这本书并不能单纯的是从等待的角度去解读,而是应该结合自然规律来看,尊重春种秋收的自然法则。通过这本书,让孩子体验到人与自然是一体的,而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与自然的连接,其他的两个和尚,一个冬天种,一个脱离了土地和水还有阳光,这些天然之物,代表着生命之源,也是孩子成长的要体验的生命之源
同时从生命之源的角度,他觉得用佛这样的意境去体验,让孩子感受到静谧的仪式感。安一直把种子放在胸前,小心翼翼的呵护,这些细节无不体现了孩子对于自己所珍爱事物的呵护方式。
而对于jolin的观点,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过的的一点。因为我之前一直是从“等待”的角度去看这本书,但是从来没有从自然规律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让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心中的那个“哈姆雷特”
就是这样一本书,两种不同的角度,让我对绘本又有了一次“深度”认知。这就是绘本的魅力,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就像我们说的,一千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是我为什么对于绘本越来越喜欢的原因。
对于《安的种子》,这本书,我个人觉得并不一定要有一个“非黑即白”的结论,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从我们“想要的角度”去讲给孩子听。就像jolin一样,他觉得让孩子通过这本书了解自然的规律,了解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通过书籍让孩子感受到一种仪式感,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大人的角度去调整的。
但是,有的时候,孩子会不会按照我们的思路去理解,去接受一些东西,这个就不是我们能决定的。我并没有给孩子们读过这本书,也并不知道读完以后孩子们会不会像我们大人这样想的“如此复杂”,所以我也有了给孩子读一次的念头。一本绘本到底是好是坏,时间和孩子是最好的验金石
对于我个人的观点,安的种子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整本书的画风也是典型的“中国风”。画面中的人物的面部表情我个人觉得并不会给人一种强烈的“情绪冲突感”,更多的是一些细微不易察觉地的眼神和动作。这些也是作者隐藏的一些“小细节”,看得出作者更希望用一种“不动声色”的手法来描绘心中的那颗“种子”。
但是,从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看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雷厉风行的本,善于研究的静,泰然自若的安。大千世界中,这三种性格的人无处不在。如果是我,我可能更多的是让孩子们从三种性格的各自的优劣势上来讨论,当然这个话题可能更适合一些大龄段的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知道,不管自己是什么性格,我们都是被接受的。但是,同时怎样在生活中让自己的性格发挥最大的优势,扬长避短,这才是我最希望让孩子看到的部分。
绘本的魅力
和绘本结缘的这段时间,让我越来越“着迷于”绘本带给我的魅力。同时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让我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同时一本书所带来的不同的思想冲击,更是让我倍感过瘾,所以绘本不单单是让孩子看看图,听听故事,更多的时候是让孩子在绘本中抒发自己的观点和角度,不盲从,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当孩子提出一种观点的时候,就需要找出相关的论点和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论述.
最后关于《安的种子》,你还有什么不一样的解读呢?期待大家的思想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