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岁民是咱马坊木张人,我初中时的同学。他虽然个子不高,身材瘦小、单薄,但人精明能干,机智灵活,勤劳质朴,老天又赋予了他高喉咙、大嗓门,底气足,肾气旺。用农村人的话说:这小子熟得饱得很!用网上流行的话说:浓缩的都是精华!
老同学一儿一女,生活优裕,光景滋润,孩子成器。他和爱人都是五张大把的人了,本可以享享清福,颐养天年,进城和孩子一块生活,可他们不愿给儿女们添麻烦,舍不得家门口那几亩苹果园。正如其爱人所说:“儿女们压力大,不敢指望,我们腿脚还能动,多干点,给自己攒点养老钱。”这就是我们大多数当爹娘的想法。
上初一时,我们在同一个班,来岁民很机灵,很活跃,很有人缘,也特别好动,是我们班的“捣乱”分子之一,老师们见了头疼,同学们深受其害。初中三年,这小子光长心眼了,个子压根就没长,仍死死占居着教室最前排的位置。那个时候,老师按个子高低排座位,他从一年级就一直坐在最前排。坐前排大多数都是好学生,这是因为他们在老师的视线之内,老师一直盯着,上课不敢交头接耳。记得1982年考学,我们班像我这样坐后排的“傻大个”能考上的凤毛麟角。岁民学习也不差,之所以未中榜,与他的“捣”有关。他的捣,不在课堂,在自习,在宿舍,在老师不在的时候;他的捣,不是打架,是贫嘴,是抬杠,是恶作剧,他在哪儿,哪儿就不会消停。由于他说话嗓门大,有号召力,多少同学都被他忽悠得团团转。当然,他也为他的行为付出了代价。1982年毕业后,大部分同学都回家务农,他却上了高中,据说很勤奋,很努力,但终究还是没有跳出农门。几十年之后问他:后悔不?他说:努力了拼命了,也只能认命了,没啥后悔的。
来岁民兄弟两个,一高一矮,一白一黑,一胖一瘦,一文一武,泾渭分明。兄弟俩站在一起,大哥一米八的身高,白面书生,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乍一看,这是一娘所生吗?这是同胞兄弟吗?老天爷咋这么会戏弄人呢?他的大哥当兵后转业到地方工作,兄弟俩关系不错,在最困难的时候大哥没少帮扶弟弟。前两年我去岁民家,刚好遇见了他的大哥,兄弟俩外表差异很大,但人实诚,守孝道,重感情,寒暄中能感受到血浓于水,兄弟情深。
初中一别,很难再有机会碰面。记得是1998年的一天,岁民突然打电话,女儿想干临时工求我帮忙。接电话后,我很惊喜,特别得知他就在咸阳附近,我真想见见老同学,真想好好聚聚,可人家就是不出山,就是不给面子。这就是我的老同学的性格,羞于见人,愧于求人,这是没办法了才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我的人和电话。
36年,弹指一挥间。2017年国庆同学聚会,我们才有幸见面。多少年,同学们都很关心他,想念他,都盼着他高人一头,大家见面调侃说:“这小子个子没见长,脑袋、记性、本事都长了。”别看岁民嘴贫,人实诚得很。同学聚会那天,他带来了几袋子苹果、柿子。柿子没熟不能吃,他和媳妇早早从树上摘下,一锅一锅暖,拔去柿子的涩味。为这次聚会,他和老家的同学忙前跑后,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次同学聚会能够成功举办,老同学来岁民功不可没!
之后,我们有了来往,有了了解,也更加彼此信任。同学聚会第二天,我们去了他家。他家是父母留下的老桩基,院子很大,东西盖有几间瓦房,院落干净朴素,农具摆放整齐。两个儿女结婚成家,夫妻俩相安无事。岁民带我们参观了苹果园,介绍了这几年经济收入情况,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农村算得上能成人,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最让我羡慕的是岁民娶了个好媳妇。媳妇比岁民高一头,善良,朴素,勤快,贤惠。我美言了媳妇几句,你听他媳妇咋说:“我一直身体不好,病怏怏的,我们家多亏岁民了,他能吃苦,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屋里屋外全靠他。我都觉得对不住他。”说着说着都快要哭了。这番话好让人感动啊!有这么善解人意的妻子,老同学真是有福了。
来岁民是远近有名的大孝子。他上初中时父亲去世了,紧接着大哥也去当兵了,家里里外全靠母亲打理。1985年他高中毕业,多次高考无望后回家务农,1988年结婚。结婚后一直与母亲生活,年轻孩子小,母亲的接济、经管自不多言,慢慢地母亲的年岁大了,需要人悉心照料伺候,岁民和媳妇没有二话,养儿防老、养老送终这是天经地义的!别看他人长得瘦小,做人处事是很大气很有英武之气的。那些年,孩子幼小,生活拮据,日子艰难,他本可以出去打工以解燃眉之急,就是因为照顾老人而一直死守在家里。
虽然这几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像老同学这样想进一次城也是很不容易的。今年3月,他来咸阳铁二十局医院看望病人,打电话给我,我约了几个老同学,订好了饭店,可他咋说都不去,见面说几句话打个转就要走了。其实我明白,他是怕破费花钱,怕给我添麻烦。这就是我们的老同学,一个老实巴交又近乎完美的人。
我不时在《美篇》《简书》平台发点拙文,特别是写外孙的文章,他篇篇必看,篇篇都要点赏鼓励。这让我都有点受宠若惊了。有位几十年未碰面的同学,听说从外地回来了,为了能见一面,他在车站苦苦等了几个小时。老同学来岁民,就这么任性,就这么热情!这两年,同学们来往多了,他农活再忙都要亲历现场。有他在的地方,那里就有欢笑声。
岁民不岁,大民不大。这就是我的老同学——来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