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电影和书籍,用第三视角看自己的生活。
果冻放弃爱情是情理之中的发展,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从来都是借位上路,他们的生活除了前途,其他都是其次。
在结局里,那段深刻的旁白敲打着二十六岁的我,随着声音的徐徐渐进,把我拉回到十九岁的凛冬,在教室外面等我下课的萧先生。
那四年,我们有很多共同的记忆。六点钟的操场、图书馆的二楼、骑着小电驴穿梭在城市的深夜、酷热的出租屋、高铁上的侧脸,和甲方吃饭侃侃而谈的他,还有醉酒后许下承诺的他,他在办公我在学习的周末,每个场景仿佛岁月的诗歌娓娓道来。
看到评论说:一点都不喜欢这条线,怎么满脑子都是爱。
刚毕业的玫瑰满心满眼都是果冻。有他在,全世界都在。他的一个举动、一句话都能轻而易举地撬动我们的情绪开关。
站在二十六岁的当头回看,我并不觉得十九岁的自己可笑幼稚,相反,我很怀恋那段时光,在无数个黑夜里,我都羡慕那个时候的自己,能够大胆地去爱,去生活,去受伤。
谁没有年少的轻狂?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遗失的情感在时光里沉淀,我也愈发能够明白当初的他,为了事业牺牲爱情的他并没有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是既然做出了选择,就难以兼得。
那个时候的我并没有意识到事业和爱情是一道单选题,也难以把精神寄托从某个人身上移嫁到自我上。
当生活无数次地摆出这道选择题时,爱情总是牺牲的那一方,我无法再麻痹事实,是时候离开了。
得不到的偏爱,我自己给自己。
后来,我遇到了一些男孩,但是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将其与之对比,好像每一个都差点意思,又有点不同。
我不是没有走出来,这种感觉就像小时候外婆买的一种蛋糕,奶黄色的,中间是一层夹心,长大后我买过很多蛋糕,但在每一次尝试的时候,都会想起外婆的那块蛋糕。
这就是白月光的杀伤力吗?
好像用在友情上也很适合。初一的时候,我有一个很好的玩伴,好到形影不离,每次考试成绩都挨在一起,经常被数学老师发错卷子,还怪我们字迹那么相似。
如果说天才女友,她应该是我的亲密关系的启蒙老师。
我们两家的家庭教育相差很大,她父母是老师,家里的很多长辈都是老师,在她学钢琴和书法的时候,我在田里玩泥巴和满村里被狗追。
在她之前,我一直独来独往。自打她进入我的生活后,日子开始有了”对照组“,我模仿她的字迹,跑步的姿势,习惯性的动作,看一样的书,于是两个人越来越相似。
没有平行世界,我和她就像一片树叶的正反面。
我欣赏她的随性和自如,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特别的让她说出”死也要埋在一起“的话,无数次被坚定地选择让我的虚荣心和安全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在感情的世界,偏爱是唯一解。
可是啊,人生不是只有开心。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存在一个错误的观点:不开心的日子等于辜负时光。可是,不开心才是常态,好久都没有开怀大笑了。
能够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有一份定期的收入,健康的体魄和稳定的关系,已经很幸福了。
十八岁之前的人生,只有在成绩公布的时候,才能看到自己的高光时刻。倘若没有成绩,我可能是人群中最不起眼的大多数,是相处了一学期也不会说一句话的同班同学。
命运打了一个盹儿,掉落的馅饼飘逸到我的口袋里,让我这株小草被临幸,破天荒地盛开了花。
当沉睡之神醒来,他收走了我的营养,我又回到了绿油油的大草坪中,成为无数人踩过的生命,不被注视。
生命的成熟不是瞬间的,它伴随着和人的相处,经历着一些事情,在某个契机,她自己想通了,也就释然了。
独处的那两年,除了上班下班,就是一个人走街串巷,我很享受这样宁静的时刻,没有情感的纠结,也没有人际交往的烦恼。
可怕的在于,我逐渐习惯了这样的状态,非常抗拒”新“事物,抗拒安全区外的东西,抵触需要我重新去经营的关系。也就应了那句话:为了避免结局,拒绝了开始。
人如果没有新的故事就会被困在回忆里,而避免痛苦其实就是在避免感知力。
这并不妨碍我在人前的大大咧咧,能说会道,但只有我知道,这是装出来的。我习惯伪装成一个不需要被关心的大人,因为相比于孤单,我更怕对方的关心,人情是沉重的背负。
但是,留在老家的生活固然幸福简单,可是这不是成长的目的。拿着出生券,我们要把这个世界游历一番再回家,那样即便是人老珠黄的时候,被时代淘汰的时候,也拥有无尽的回忆慢慢咀嚼。
我不想自己的史书上只有寥寥数笔,我要看到伤痕,看到愈合,看到开花,也有旁枝。
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病。
欲望大于能力以及空心病。
我又要放弃校对了,不知道是不是伏案工作太久,脖子又开始不舒服,脑袋里面嗡嗡的,为此请了一天假,休息了一天感觉好了很多。
在我的词典里,似乎从来没有”慢慢来“三个字。我习惯一气呵成,上厕所很快,吃饭很快,做决定很快,断绝关系很快,什么都很快,丝毫不给自己和对方机会。
我总是以为自己能做很多事情,像一只八爪鱼,既能赚钱又能拥有良好的成绩,既能大吃大喝,又能拥有姣好的身材,终究是高估了身体的能力。
现在的自己,每天下班就只想躺着,刷着手机就睡觉了,什么都做不了,什么都不想做,好像气血被吸干,可是自己什么都没有做啊。
我大概是不适合上班的,也不适合活着。
当我得知研究生的就业率不足20%的时候,我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就像是延迟一年的凌迟。现在的我生活在一个梦幻的世界,梦醒了,我就是牛马。
空心病,大概是找不准自己的定位,没有成就感。这种感觉其实在大三的时候就出现了,我很难从平时经常做的小事中获得满足,比如摘抄、早读以及阅读。
我能想到的自救方法就是珍惜当下,从记录开始。
记录每天的感触,记录小确幸,当记录成为一条长线任务,我应该能从这些积累中收获到重新生长的力量。
书上说,当你筋疲力尽的时候,当你无精打采的时候,那就把自己当颗植物来养,比如晒太阳,发呆,去吹风,看看行人。
人真的要好好爱自己,因为你才是自己的那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