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理解的人脉,也许都是错的

人生有两大悲是自己造成的:书到用时方恨少,人到用时没地找。

前者决定你职业发展的厚度,后者决定你职业发展的广度。

两者的不同点在于,我们在十几年的学校教育中受的训练大部分都是关于前者,但基本都是需要自己独立完成的,而我们的教育系统所忽视的恰恰是后者——进入职场后,大部分的工作都是需要靠与别人协作完成的,而协作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我们积累人脉的过程。

因此,进入职场之后,我们常常遇到关于人脉的种种困惑:

不论是找工作还是找对象,总抱怨自己圈子太小;

吃了不少饭,但大多都是泛泛之交;

认识的人很多,关键时刻却找不到能帮上忙的人;

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伯乐难求。

这些困惑来源于对于人脉的误解:

001只认识和自己“有关”的人

总抱怨自己的圈子很小的人,并不是认识的人不多,而是人脉的结构太单一。


社会学中有一个概念叫“结构洞“。简单来说,A认识的所有人B都不认识(至少不熟),B认识的所有人A也都不认识,那么A和B各自为对方的“结构洞”。

(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

大部分人圈子小,因为他只在和自己有关的人际网络中活动,他认识的人彼此之间大部分也认识,这个网络的结构很稳固,却也很封闭。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听到“六度空间”理论的时候(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根本不知道怎么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多结交不同领域的人(结构洞),才能真正扩大你的圈子和视野。

不同领域的朋友不仅能够帮助你解决很多对你而言非常棘手的问题(比如看病、罚单、买房、教育),更重要的是,它能通过不同结构的链接给你带来更多创新和发展的机会。

许多科技公司里的游戏厅、咖啡馆设并不是福利工程和门面工程,更重要的是为了帮助不同部门的员工在这里形成“链接”,进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创新思想和发展机会,看懂了这个,你就明白它其实是一个创新机制。

002只看到对方给自己带来的价值而不是相反

一个做医生的朋友,最苦恼的就是那些不懂事的亲戚,常常吃力不讨好。

一次她二姨的孙子要来省城做个彩超,就叫她帮忙约号,约的还不是她工作的医院。

她自己身体不舒服,却也只能大雨天特地跑到医院为其办理预约,还麻烦了一个在儿科当医生的同学帮她开单。

其实她自己平时去那家医院做检查都是老老实实排队,但为了亲戚已经第二次麻烦这个同学了,因此就买了500块钱的东西感谢这位同学。

当她跟母亲哭诉的时候,还不好意思,支支吾吾地说自己花了一百多还一下人情,结果当母亲跟二姨转述的时候,二姨不仅没有表示一点的感谢和麻烦,而是惊讶地说:“还要花这么多钱,以后真不敢找她办事了。”


其实她也真不是想获得什么回报,但像这样吃力不讨好的忙,你敢帮吗?

很多人常常看到别人朋友圈很广,看似什么事都解决得毫不费力,却不知道人家在背后付出了什么。

郭德纲在一次采访中就说,自己找朋友帮忙客串,不是让朋友吃亏的,他给的一定比市场价高得多,当然你拿别人当朋友,别人也会拿你当朋友,也因此,像孟非、潘长江都坚决不收酬劳。

真正人脉很广的人是不经营人脉的,之所以朋友多,是因为他自己提供了足够大的价值。

就像5分钟商学院的刘润所言:那些能帮到你的人,不是你的人脉,只有那些你能帮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

003把人脉看成是一种被动获得的资源

有些同学整天催我组织聚会(我研究生的时候是班长),我由于工作和成立家庭之后太忙,没有太多时间组织策划,就常常被抱怨。

而后来想想,其实研究生班一共也就十来个人,我把他们拉进了微信群,大家有空的随时发个微信或打个电话就聚了,有必要非得通过我来组织吗?

而那些整天催我组织聚会的同学,甚至私底下都没有主动约我吃过饭......

有的人整天抱怨圈子小,自己却从来不主动出击。

就像在一个PARTY上,其实大部分人都渴望交流,甚至有人来搭讪,但主动去搭讪别人的人却寥寥无几。

天上不会掉馅饼,也不会掉朋友。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既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那千里马是不是更应该主动寻找伯乐呢?

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积累人脉呢?其实把上面三点反过来想就可以了。

001 寻找结构洞

人类社会大多数的创新都来自于跨界,比如李小龙在中国武术中融合了心理学、哲学,然后又吸收了拳击、跆拳道、柔道、泰拳等各国武术的招数,创出了“截拳道”。

从商业社会的角度来看,当大家都在同一个网络中竞争的时候,而你链接到了一个结构洞,就相当于你的网络中多了一个维度,对网络中其他的小伙伴来说,你就像三维空间中的人看二维平面上的一只蚂蚁一样。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前,银行间的竞争合作是一维的,这时候从互联网界跨界进入金融业的蚂蚁金服就相当于多了一个维度,通过大数据、在线平台,大量减少了资产抵押的繁重手续和线下的大量网点,其风控能力和人员的成本效率提高了不止一个量级,而传统银行就成了平面上的蚂蚁。

回到个体,就要在拓展人脉时,主动寻找结构洞,也就是那些和你背景差异巨大、基本没有交集的朋友,通过与他们交流,碰撞出新的火花。而那些人脉达人的秘密,正是让自己成为关系网中的“结构洞”。

如何做呢?我在古典老师的专栏中读到一个方法,今年准备实践,这里也推荐给大家,叫“思想夜宴”:

简单来说,就是请4位朋友,每个人再邀请一位,最好是不同领域互不熟悉的,加入一个微信群,在群里每人做简单自我介绍后,丢出一两个问题,越具体清晰越好,大家提前投票决定讨论其中一个,然后约好一个时间大家讨论,第一轮每人用5分钟说说自己的想法,休息十分钟后,第二轮自由开喷,每次讨论大概3小时。过两天把讨论记录整理发给所有人,并约定有新成果再丢进群里讨论。然后每次换掉一半的人,通过这样的链接和碰撞,为各自在专业领域的精进提供巨大的动力。当然,你也可能因此发现很多有趣的机会。

具体程序有一些不同的版本,对此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百度或购买《跃迁》一书查看。

002提升你的价值

如果你是牛人,你是更愿意和牛人做朋友还是和蠢人做朋友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当你具备不同的价值时,你也会认识不同级别的人...我能认识谁,决定于我当时对周边人的价值有多大。”------刘润

为此我专门看了下我的朋友圈,我姑且把他们分成两派,一派是牛人,一派是普通人,牛人常常分享对他人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民生政策、干货文章、学习资料、甚至是心灵鸡汤、笑话段子等等,普通人常常分享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比如自己的生活、心情等等。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升价值呢?总的来说我把它归为四类:有脑的出脑、有时间的出时间、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如果你自己不断读书学习分享,能够常常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再通过思想夜宴这样的工具产生链接,你自然就能吸引到有价值的人脉;如果你学习能力一般,但是能够在朋友需要的时候提供陪伴,那么你就在无意中提供了一种短期内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价值:情绪价值;如果你自身无法提供价值,又想得到牛人的帮助,请不要吝啬你的金钱,知乎、在行、分答都是很好地接触牛人的平台,你总不能要跟巴菲特吃饭还要AA制吧;如果以上价值你都提供不了,你至少还可以点赞和转发牛人转发的内容,如果你连这个都不愿意做,就不要总抱怨为什么朋友都没空理你了。

简言之,你认识多少人不是人脉,多少人认识你才是人脉;多少人认识你不是好的人脉,你能帮助到多少人才是好的人脉。

003主动出击

伯乐找不到千里马是眼光问题,千里马找不到伯乐则是站位问题。

最简单的方法,是多参加各种社群活动、志愿者活动,敞开心扉,和不同背景、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去聊,而不是等待别人组织各式各样的聚会然后捎上你。

最后分享一个刚刚学到的小技巧:

比如你是个HR,你一定会被拉入和工作相关的一些群,比如社保群、人资学习群、行政许可群或者行业群,你可以通过这些群加一些同工种的、同行业的朋友,然后自己组群,然后在群里定期分享一些行业的资讯、模板、资料等等,不准打广告,只做相关主题分享,然后自己主动多分享,这样长期下来,别人会通过你提供的价值认识你,甚至在有好的职位空缺的的时候第一个想到你。

天上不会掉馅饼,除非你自己创造一个天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