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睡前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了一条蛮有意思的动态:努力了那么久,我终于可以发一条档次高一点的票圈了。句末是一个眼角含泪的表情,配图是一张校级比赛的证书。
原先以为是理解不当,短短两行字,在我的理解中成了:我努力的目的就是为了想要在朋友圈发一条证明我优秀的动态。虽然我与这条票圈的主人并不熟悉,但是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还是小心翼翼地在评论区说出了我的困惑。
我本以为她会与我争论一番,但没想到的是她仅以“是的”两字回复我,并配以一个笑哭的表情。
第二天早上点开点赞评论的按钮,我看到了她自己的评论:身边的人都那么努力,所以我才一直在逼着自己努力啊。同样的,末了还是一个笑哭的表情。
真诚且卑微。
那一刻,我的脑子里蹦出了这五个字。
除却别人的努力给她带来的正向激励外,我觉得这种为了努力而努力,完了在朋友圈告诉别人和自己我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了的行为并没有到达可以自我感动的地步。
上次跟女友小可一起吃饭的时候聊起过这个话题。
“朋友圈的人啊都活成了人生赢家,可我连发朋友圈的资本都没有,每次发完觉得觉得好low啊就秒删。”吃饭间隙,她一脸无奈得跟我说。
“发朋友圈还需要什么资本,想发就发啊,又不是给别人看的。”的确,在我的一众好友里,我是发朋友圈发得很勤快的那一个,偶然觅得的小确幸、有感而发的评论,亦或是好友同行的游客照、平淡无奇的一日总结,一股脑儿地被我塞进了这一个半私人空间。所以面对小可的无奈,我无法感同身受。
“可是人家发的都是些上档次的东西,自己发一些无关痛痒的觉得挺不好意思的。”
“什么叫做上档次?”我接着反问。
然后,小可给我罗列了一堆她觉得上档次的东西和上档次的人。小A不管大小赛事都能拿奖,朋友圈里是各级赛事的证书;小B说走就走,大二已经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小C是我的同届,却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她两眼放光,可以想象,她不止一次地想成为像他们一样优秀的人。
“我也要不断努力,努力有朝一日也能在朋友圈扬眉吐气。”走出餐馆的时候,小可以她少有的笃定很真诚地跟我说道。
我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点了个头。
女友小可和那位并不熟悉的朋友在我看来其实是一类人:被别人推着努力、推着前进,然后在被动前行的努力里最大程度地去打捞出自己的存在感。这种观念的形成当然也有客观因素的作用,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成天嚷着我要关闭朋友圈了。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我们自己。
努力和被努力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不过分计较得失的甘愿付出,后者是带着焦虑的自我安慰。与其被推着努力,倒不如暂且停下脚步,思考清楚了之后再行动。《春娇救志明》里面有一句话我挺喜欢的:“有些事不用在一晚内做完的,我们又不赶时间”。其实,我们也没必要为了成为那个优秀的人而着急努力,找准方向后,慢慢努力,也来得及的。
在最新一期的《奇葩大会》上,心理咨询师李松蔚老师分享了一件蛮有意思的事情:
一个公司的老板,跟他的职员说,你好好做这个项目,成了之后我给你奖金。但是当年轻职员完成项目之后,他的老板并没有打算给钱的意思。
所以他就很纠结:我到底要不要去找老板要钱呢?一方面是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在老板心里的印象会不好,这事儿,相信搁谁身上都一样。然后他去到了一个心理分享会,向咨询师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帮助。
在短短二十分钟的时间里,一位蛮自资深的心理咨询师用“认知治疗”的方法解决了他的困惑。
“那你还怕吗?”咨询师问。
“我不怕了。”
“那你现在想去找老板要钱吗?”
“我想去。”
“你什么时候去。”
“我明天就去。”
这句话一出,现场掌声雷动。但是这时候,在场的另一位咨询师叫住了他:“你现在很想去找老板要钱,你明天真的会去找他要吗?”
这位职员犹豫了,他说:“嗯……大概可能吧。”
“多大的可能呢?”那位咨询师接着问。
“大概百分之十总是有的。”接着那位职员分享了一个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上幼儿园的时候,一个小朋友抢他的玩具但是他并没有还手,这一幕正好被他妈妈撞见了。放学回家的时候他妈妈就教育他说:“你怎么那么怂啊,别人欺负你,你怎么都不知道还手的,你怎么都不知道捍卫你的权利。你明天就去告诉他你不能再欺负我了。”父母为了孩子着想而说出的这番话并没有可指摘的地方,但是他说他会觉得往后去幼儿园的日子压力很大:一方面无法说出这番话,另一方面又被妈妈推着去做自己心不甘情不愿的事情。
当然李松蔚老师讲这个故事的缘由和我今天想表达的并无多大关联,但是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却深有感触。
我想说的是,我们不必急着去成为自己眼中的别人,你眼里的别人,也面对着工作生活的压力,也经历着这个年纪该有的焦虑,也在操蛋的人生里跌跌撞撞、磕磕碰碰。而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身后,并没有那么一双手,去推着他们前行。我得努力的前提是,我知道了我为什么要努力。
作者:栗籽,97年中文系在读,喜欢的东西有很多,最爱的却没有。微博:@学习讲故事的栗籽 / 公众号:布谷校园(ID:bugucampus)图源@为什么美术馆